南帆文集①● 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文学批评手册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帆文集①● 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文学批评手册

南帆文集①● 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文学批评手册

著名学者、散文家三十年文艺理论学术总结

作者:南帆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094-4

定价:48.00元

出版时间:2016-07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书

  南帆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娴熟掌握贯通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学、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卓越研究。《南帆文集》以时间为顺序整理收录南帆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撰写的理论专著、批评文章和文艺短论,完整地呈现其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内涵,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很高的理论借鉴价值。适合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从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与演变的角度,纵观了新时期的小说创作领域,指出时代精神已酿成新的审美情感方式,这种审美主体的变化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并重建了“心理——情绪模式”“象征模式”及“复合模式”。对于审美心理与小说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探讨。

  《文学批评手册》是文学批评的通俗教科书。取名“手册”,强调的是实践性。但是,附录之中收入的五篇论文,力图更多地从理论上考察文学的特征,以及文学研究包含的若干需要进一步辨析的问题。其中三篇论文是根据演讲稿子整理而成,希望能够保持通俗简明的风格。

  作者简介

  南帆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本名张帆。1975年下乡插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4年至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理解与感悟》、《阐释的空间》、《文学的冲突》、《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敞开与囚禁》、《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新读本》、《理论的紧张》、《无名的能量》。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百多篇,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目录

  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

  自序

  第一章小说的艺术模式

  第二章小说的心理—情绪模式

  第三章小说的象征模式

  第四章小说的复合模式

  结语永恒的演变与当代的选择

  附录小说技巧十年

  参考小说篇目

  文学批评手册

  第一章文学批评的诞生

  第二章文学批评的功能

  第三章作家与批评家

  第四章文学批评的类型

  第五章研究、理解与阐释

  第六章批评模式的选择

  第七章积累与训练

  第八章文学体裁与文学史

精彩节选

  自序

  本书的十余万言显然来自我对当代小说的偏爱。仿佛已经期待了许久:一旦有机会系统地谈小说艺术,我感到莫大的快意与满足。

  我丝毫不认为这是精力的浪费。

  我当然知道,并非所有的人都对当代小说具有好感。形形色色不以为然的评判不时可见。但是,我最不信任的莫过于这种人:他们事先堂而皇之地贬斥一通,而后高傲地宣称他们从来不读这些小说。我相信,当代小说至少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它们已经开始顽强地显出自己的文学个性与不懈追求,以至批评家再也不能不加观察、不加思索而任意地表示自己的好恶了。漠视当代小说中意味深长的艺术动向,这至少意味着缺乏足够的艺术敏感。

  对于当代小说的观察无疑应当参照世界文学水平。一个确凿不移的结论也许将在我们的观察中出现:当代小说同世界文学水平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而不是拉大。而且,有些作家正力图将步伐迈得坚决些。仅此一端已经足以激动人心。我十分乐于携带自己的一得之见参预这个进程。

  当然,诚如许多批评家所言,我们尚未见到史诗式的、不朽的巨著。不过,如果考虑到当代小说复苏所经历的时间,如果考虑到许多作家的艺术生命至今尚且不足十年,那么,我们或许不至于过分性急。即使像曹雪芹那样的天才,八十回的《红楼梦》仍须“披阅十载”,更何况如曹雪芹者能有几人?

  当代小说已经遗留了一些历史足迹。当代小说的深度也足以承载一定的理论。另一方面,当代小说的时间跨度与规模又难以显示足够的历史意义与理论分量。对象的特征促使我择定这种谈论方式:非史非论,亦史亦论。我期望,论述中的两者结合或许可能相得益彰。

  不用讳言,本书所提及的未必均属当代小说的上乘之作。在各种意义上,某些小说的粗疏与简率仍然在所不免。出于特定的理论视点,我宁可认为这些小说更多地来自预定论题的选择。相应于个人的阅读涉猎,我不得不将谈论的范围局限于当代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只能暂付阙如了。

  小说当然供人阅读。但是,读者中出现了一种相当普遍的阅读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的兴趣。我意识到,批评应当发言了。

  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听到类似的抱怨:为数不少的小说具有一种脱离大众的倾向。小说失去大量的读者而成为专业圈子里的玩赏对象。这种形容并非纯粹的玩笑之辞:一些作家不是相对读者而言,他们更像作家的作家。这些小说或许面目各异,但是,它们都带有一个共同的标记:以往人们所熟悉的情节模式消失了。

  倘若这种状况仅仅来自文学贵族化的艺术主张,批评不必为之张扬。可是,倘若这是小说领域中一场意义深刻的艺术革命,批评则有义务向读者解说。某些艺术先驱的足迹可能暂时消失于读者的视野之外,这时,批评将履行导游的职责。

  这种解说不同于小说的价值判断。我坚持认为,小说的价值取决于作品中情感经验的伟大与深刻。所谓的情感经验,当然只能作出相当宽泛的界说——这个术语大略指谓审美情感对于素材的开发与体验。换言之,这是审美主体的感觉、激情、思索、想象力以至潜意识综合地征服外在世界的过程。情感经验体现着作家的人格、气质、敏感以及理解世界的深刻程度。毋庸置疑,令人震撼的情感经验同样可能毫不逊色地体现于情节化小说中。因此,本书的解说仅仅是价值判断之前的一项必要的沟通:一批非情节化的小说究竟记录了哪些情感经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

上一篇:南帆文集②●冲突的文学     下一篇:庐隐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