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帆文集③●文学的维度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南帆文集③●文学的维度

南帆文集③●文学的维度

著名学者、散文家三十年文艺理论学术总结

作者:南帆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104-0

定价:53.00元

出版时间:2016-07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书

 南帆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娴熟掌握贯通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学、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卓越研究。《南帆文集》以时间为顺序整理收录南帆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撰写的理论专著、批评文章和文艺短论,完整地呈现其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内涵,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很高的理论借鉴价值。适合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作者在汉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下,从文学真实、修辞、叙事话语、文类几个方面,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及其模式的递嬗进行了叙事学的技术分析。独特的视角、崭新的理论方法,以及耳目一新的论断,使这部著作成为近年来文学批评的一部力作。

  学界影响: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作者简介

  南帆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本名张帆。1975年下乡插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4年至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理解与感悟》、《阐释的空间》、《文学的冲突》、《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敞开与囚禁》、《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新读本》、《理论的紧张》、《无名的能量》。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百多篇,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语言、文学和真实

  引言

  一 语言的魔力:塑造和囚禁

  二 文学话语的维度

  三 真、现实主义与所指

  四 语言现实主义

  第二章 修辞

  引言

  一 修辞:话语系统与权力

  二 反讽:结构与语境

  三 第一人称:叙述者与角色

  四 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

  第三章 叙事话语

  引言

  一 叙事的幻觉:新写实主义

  二 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

  三 叙事话语的颠覆:历史和文学

  四 影响与转换

  第四章 文类

  引言

  一 文类与散文

  二 抒情话语与抒情诗

  三 学院与批评

  四 话语与影像

  后记

精彩节选

  引 言

  现今,一部文学巨著的诞生可能被形容为意味深长的语言事件,一场汹涌的文学革命可能被描述为社会话语内部的语言地震。在愈来愈多的人看来,文学是一种特殊组织的话语系统;文学的意义将参照一个社会的语言形势图给予鉴定。这并不是贬抑文学,埋没文学的光辉。相反,这意味着一个崭新的立场和文学的再认识。二十世纪的“语言转向”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后果:语言跃居为诸多人文学科的主角,成了思想展开的发轫之点。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任何一种思想能够悬空地存留于语言空间之外。事实上,语言是组成一个社会人文环境的基本粒子。作为一种表意和交流的符号系统,语言容纳了人类精神的所有可能,同时也划出了一道不可跨越的精神地平线。处于社会话语的光谱之中,文学话语向来以活跃、变革和富于生气著称;于是,文学话语与诸多话语系统之间的角逐、抗衡、冲突、融汇形成了它参与现实的独特形式。

  这样,人们有必要事先引入一个更大的语言背景予以考察。这将使人们看到,文学是在什么场所之中展开,同时又是从什么场所之中突围而出——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展开和突围之中发现了文学的基本功能。

  一 语言的魔力:塑造和囚禁

  1

  每一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纳入这一社会的语言体系。语言体系是凝聚一个社会的基本网络。对于个体而言,语言是一个神秘的符号之网。语言可以潜入最为隐密的社会角落,辗转于人们的口吻之间;同时,语言又可能不尽地延伸,无限扩展,成为个体所不可摇撼的巨大结构。语言并非类似于山川河流的自然物;语言是一种人工制品。但是,人们不可能像对待另一些人工制品——诸如斧头、汽车乃至航天飞机——一样对待语言。语言的神秘性质时常迷惑了人们。即使在当今的理性社会,种种分解语言的手段远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不仅仅是语言学家在考虑这样的问题:语言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语言起源的真相埋藏在众说纷纭之后,难以核实。也许,神秘之物总是和不可思议的魔力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原始的初民说来,语言如同一个魔具。它更像是一个法力无边的天授之物。那些古老的传说之中,语言的出现时常被当作一个异乎寻常的事件。《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和文字包含了惊天动地的不凡威力。许多宗教教义都曾经将语言看作创世的工具。《旧约·创世纪》告诉人们,上帝所使用的语词具有奇妙的神力。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光就出现了;上帝说,水里要有生物,空中要有飞鸟,地上要生出活物来,于是,这个世界随即万物纷呈,生机勃勃。在这里,语词显出了至高的权力——它是实在世界之母。另一些时候,语言甚至出现了僭越上帝的威胁——这就是《圣经》里巴比伦塔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意味深长:挪亚的子孙企图建起一座通天塔,他们操持同一种语言,齐心协力,彼此呼应;他们所体现出的力量让上帝感到了不安,于是,耶和华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之无法互相配合。巴比伦塔的故事无宁说是一个象征:这个故事从反面暗示了语言对于人类的左右。

  “语言的魔力”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这无宁说证明了语言以何种独异的形式参与人类现实。所谓“参与”,也就是显明语言怎样介入现实的各个层面,制定社会成员的精神空间,延续特定的意识形态,维护或者破坏既有的价值体系,调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位置,给出人类感觉和经验的模式,提供认识实在的中介,如此等等。例如,语言对于实在的命名亦即是人类记忆实在的提示;语法规则规范了人类意识的基本框架,“神”“天堂”“负数”“形而上学”这些概念致使种种超验的内容获得了栖身的躯壳。“语言的魔力”意味着语言对于人类居高临下的统治,这种统治往往达到这样的程度:人类不再将语言视为意识与实在之间的中介——人类将语言当作实在本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