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首页 > 图书 > 成功/励志类图书/2020-06-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作者:[日]草薙龙瞬 著,许天小 译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59414311

定价:39.8

出版时间:2018-03-01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① 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 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 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 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悦。
⑤ 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 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笔者认为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我们该如何面对“不满的心”
在佛教世界中,“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重点在于,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人心永远都在索求,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就会被不满所驱使,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比如常常回忆过去:“*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

通过索求,我们有时候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但是佛陀的教义却告诉我们:“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 这就是人心。”过多的心灵的反应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这种“没有梦想”的思考法很无聊, 但是当我们理解了“人心永远都在索求”这个真相以后, 心境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也就是说,类似“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或者“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这 些不知晓根源的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都能得到平复,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并且接受它。
烦恼的真相在于“承认欲”
对于刚才我们提到的“对周围人总觉得看不顺眼”的问题,让我们通过“七种欲望”来思考一番。这样的不满,究竟来源于哪种欲望呢?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切实的主题是“承认欲”——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据说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体现为“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随着成长,又逐渐演变成“希望得到表扬”“希望成为优等生”“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当我们成人后,承认欲又演变为“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 “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等上升欲望,以及“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当然反过来,承认欲也可能变成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 之类的消极感或自卑感。

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在于“希望他人认可自己”“希望他人关注自己、喜爱自己、给自己好评”的承认欲。如果这样的欲望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也就是说,“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的烦恼源在于“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承认欲。当然,这也与成长环境有关,幼年时比较孤独的人,内心这样的想法就会更加强烈。

佛陀思考法的**步就是“理解”。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原来如此,我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因为承认欲的原因”,“这样的不满是来自承认欲的不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承认欲”这个词替换成“欲求”“欲望”等字眼。当我们通过词汇的客观性对此进行反复理解时,“心灵的反应”就会渐渐趋于平静。

在之后的章节中笔者也会进行说明,承认欲就是人们在意他人的看法、嫉妒心、喜欢和他人攀比、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等各种烦恼的根源所在。如果无法理解“烦恼的根源就是承认欲”,人生就会陷入在意他人的看法、被嫉妒心驱使、喜欢和人攀比、情绪起起伏伏,以及心灵时常动摇的恶性循环。

首先我们要谨记,“存在”的事物始终是“存在”的。当我们坦诚地接受自己有承认欲的时候,这些不满、愤懑、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竟然不可思议地消失了。

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内心饥渴的真相”,也就是承认欲,就能摆脱这些不满的状态。

只要我们明白了承认欲是“反应的原因”,内心就能变得特别放松。

我们终于能够开始冷静地思考:“我得到那个人(家人或社会)的认可,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仔细想来,确实是,有什么意义呢?
追求合理的欲望并非错误
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佛陀教导我们要关注心灵的状态,所以幸福或不幸福可以理解为快乐或不快乐。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这并不是佛教独有的理解方式。据说世界上有一种原始生物,当它进食的时候(快乐)和遭遇危险的时候(不快乐), 会从身体里放出不同颜色的光。从高等生物的角度来看,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身体所释放出的荷尔蒙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存在快乐和不快乐的反应。

人类也是一样的。婴儿在开心的时候就会咧开嘴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放声哭泣,我们的人生也是从快乐与不快乐的反应之中开始的。

另外,佛教中将“快乐”表述为“乐”,“不快乐”表述为“苦”。还有一个词叫作“不苦不乐”,也就是既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的状态。

但是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下,大多数人更容易陷入“不快乐的心理反应”。被欲望所驱使的人类,觉得“不苦不乐”的状态非常无聊,无聊就会导致不快乐。无论如何,人的心理状态永远都是“二选一”,我们的人生就在快乐和不快乐之间不停地动摇,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如果希望获取幸福,就要更加重视自己“快乐的心理反应”;想要远离不幸,就要尽量避免“不快乐的心理反应”。

那么,“重视快乐的心理反应”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物感到快乐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比如,仔细品尝自己喜爱的美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家人一起愉快地生活,重视兴趣爱好等“五感”上的快乐, 也就是主动地激发“美味”“快乐”和“舒服”等心理反应, 这些都能让我们感觉幸福。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成功/励志 心灵与修养 心智/心态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精准表达     下一篇:能力都是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