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作者:(英)斯密 著,焦维娅 译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33651374

定价:21.8

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坏者,却也是人类不义的重大限制。在它折磨、限制个人的同时,捍卫、保护了社会。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快乐
但无论同情的原因如何,或它是如何被激起的,都比不比上在他人情感中找到相同的感受更让人开心的了,而在看到相反的情况时我们也不会如此惊诧。那些喜欢从自爱的精华中推测出我们所有情感的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原则,认为他们自己就能完全解释快乐和疼痛的原因。他们说,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并需要他人帮助时,无论在何时发现有人认同他们的激情,都会无比欢欣,因为他据此确定得到了他人的帮助。而在发现相反的情况时会感到悲伤,因为他由此确定的是相反的情况。但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总是能即刻感受到,并且通常是在这种无关紧要的场合中,因为似乎很明显,两者都不可能产生于自私的考虑。当一个人努力给同伴添乐之后,环视四周,发现除了自己,没人被自己的笑话逗乐时,他会感到羞耻。相反,同伴的欢乐令他极其愉悦:他把这种与他情感的一致看作是对自己*大的赞赏。
他的欢乐也并非完全来自获得同情时增添的喜悦,他的痛苦也并非来自得不到这种欢乐时感到的失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如此。当我们读了太多遍某本书或某首诗时,我们无法从自己的阅读中找到乐趣,但是读给同伴听还能兴致盎然。对他来说这是充满新奇魅力的。我们体会到能很自然地激励他但再也不能使我们激动的惊叹和赞赏。与其说我们用自己的观点,不如说是用他人的观点来思考。我们因他人的欢乐而有同感。相反,如果他对此不感兴趣,我们会感到恼怒,便再也不能从读给他人听中找到乐趣了。同伴的欢乐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欢乐,而他们的沉默无疑也会让我们失望。但虽然这会一方面带来快乐,一方面又带来痛苦,但绝不是某种情况的唯一原因;但与他人情感的一致是快乐的原因,而缺乏它则是痛苦的原因。朋友对我的愉快表达的同情确实会因激起这种愉快而给我欢乐;但他们对我的悲伤表示同情,除了加深我的悲伤外,什么作用也起不了。无论如何,同情能加深快乐、减轻悲伤。它通过展现满足感的另一个来源加深快乐,通过暗示当时几乎是唯一能接受的愉快感情来减轻悲伤。
因此我们发现,我们仍然更渴望向朋友讲述不愉快而不是愉快的情绪,我们从他们对前者的同情中得到更大的满足,若他们对前者缺乏同情只会使我们感到震惊。
不幸的人在找到某人肯倾听他的悲伤时,是如何得到宽慰的呢?由于他人的同情,他们似乎减轻了一部分痛苦,可以说他与他们分享了痛苦。他不仅感到了他们所感受的同样的悲伤,还似乎自己承担了一部分,他的感受似乎减轻了他们悲伤的重量。但在讲述他们的不幸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悲伤。他们唤醒了记忆中能引起痛苦的部分。于是他们的眼泪比之前流得更快,并还会沉浸在悲伤中。但是,他们从中能找到乐趣,很明显,也能得到安慰。因为,从同情中得到的乐趣不只是能补偿那种悲伤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不幸的人为了激起同情,而再次提及和更新的。相反,对不幸的人*大的侮辱是轻视他们的苦难。不因同伴的快乐而受到影响,只是缺乏礼貌;但在他们讲述痛苦时表情不严肃,则是真正的、粗鄙的没有人性了。
爱是一种美好的激情,恨则相反。所以我们非常渴望朋友应该接受我们的友情,因此他们也要理解我们的憎恨。我们得到的恩惠并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这是可以原谅的。但他们若是对我们遭受的不公不理不睬,我们就会失去所有的耐心。我们对朋友不同情自己的怨恨比他们不体会自己的感激之情更为恼火。他们可以轻易地避免成为我们朋友的朋友,但很难避免成为与我们有分歧的敌人。我们很少会记恨他们与前者不合,虽然因此我们或许会假装与他们拙劣地争吵。但如果他们与后者是朋友关系,我们就会竭力地与之争执。爱和欢乐这些美好的激情在不需要附属的快乐时,就能满足和支持人心。悲伤和憎恨这些愤懑、痛苦的感情更强烈地要求同情来治疗、安慰其所受的伤害。
基本上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的人,会因我们的同情感到高兴,会因得不到同情而感到难过。因此,我们也会在同情他时感到高兴,在做不到这点时难过。我们不仅赶着祝贺成功人士,还赶着安慰不幸的人。在与完全怀有相同感情的人的交谈中找到的乐趣,不仅能补偿看到他的境遇产生的痛苦;相反,意识到我们不能同情他人总是不快的。免除同情带来的痛苦并不能使我们愉快,相反我们会难过地发现不能分享他的不安。如果我们听到某人大声地哀叹自己的不幸,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时,会觉得不能产生强烈的影响,我们会为他的悲伤而震惊,又因为我们无法体验,便称它为胆怯和软弱。……

道德情操论 相关资料

左手拿《国富论》、右手拿《道德情操论》。其实亚当·斯密一生中非常看重《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他的《国富论》揭示了人的物质属性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则指出人的精神属性是利他的。亚当·斯密去世前曾经想把《国富论》这本书烧掉,单独留下《道德情操论》,因为他担心《国富论》会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被胡乱打开。
                          ——经济学家 邹恒甫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森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已”,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道德情操论 作者简介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伦理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沉思录     下一篇:道教与北京宫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