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心中一盏灯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禅是心中一盏灯

禅是心中一盏灯

作者:曹军 编著

开 本:NULL

书号ISBN:9787810972598

定价:20.0

出版时间:2008-06-01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俗人看禅
 人都应当远离虚幻,但过于厌离的这个想法,本身也是虚幻的,也要远离,等到你没有什么可以远离的时候,你才真正的除掉了虚幻。如同钻木取火,等到火苗出来了,木头就会化为灰烬。
  疑惑  
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每个人都收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那么资源相对来说肯定宽松一点。然而,人活着总想生活得更好一点,除非有先见之明,否则事先很难说。人总要活着,要消耗多少?多和少的问题,谁都不想自绝后路,都想可持续发展自己。而人生来就无知。我们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的智慧,我们是社会化的人,社会现在就展到这个阶段。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各种技能,都处在这个相有限的阶段,无知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所有人类都理性。恰恰相“流俗众,仁者希”,佛说“不可说”。
人并非为了五欲六尘而活,但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不是每一个人都懂。人的确有许多不理性疯狂的现象,有果必有因,在的东西,总有一些原因吧?
  明明存在的东西,可是有些人却说不存在。食欲,性欲,人之本性。孔老夫子也承认。五欲并非我们本来就追求的目的,但是把它说成是“虚”的,你相信吗?
人生太无奈,人生太复杂,哪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人还是干着他们自认为应该干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未必。如何做价值判断?如何断定这个事情客观上到底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的确,这个世间有太多不确定性,纯粹的善举和纯粹的恶行都极少的。大部分人每天干的事情,都是好中有坏,善中有恶,利中有弊。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少做点错事就很了不起了。但是,毕竟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在变。固然古圣先贤有许多真理流传几千年,依然字字珠玑,然而新的时代有新的情况,有新的时代特殊性。就算是“相”在变,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就一定不变了吗?
注解: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不立文字——摩诃迦叶
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就请佛说法,并且就把一枝金色的波萝花贡献给佛。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答应了他的请求,就高升法座。可是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波萝花静静地给在会大众看看。当时在座的许多弟子和护法诸天,看到这一情景,心里都在想着,佛平日一升法座,就开口说法。今天很奇怪,为什么坐了好久,只是拿一枝鲜花给我们看看,这是什么道理呀?大家都不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一位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大迦叶尊者,为什么看到佛的拈花示众,会破颜含笑起来呢?他能够深深地彻底领悟我佛拈花的微妙法门,默契了佛的心宗,所以大迦叶尊者微笑之后,佛马上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诃迦叶”。佛就把正法眼藏,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同时佛又把自己所搭金缕袈裟和青色天所贡献的钵统统都给了迦叶,这就是“衣钵真传”,成为禅宗西天**代祖师。
  俗人看禅
“因果法则”是宇宙的一个法则。因就是种子(前因),果就是果实(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因果;“种瓜想得豆,种豆想得瓜”这违反了因果法则,得不出结果,所以不是因果。因果可以相互转
化: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一件事情的结果,会变成另一件事情的起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循环延续不问断。
  微妙的禅
  许多人认为禅很神秘,其实不然。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意思是“静虑”,也叫“思维修行”。同时,释迦牟尼佛又在灵山法会上为我们传下了一种修行的方法,这种方法经达摩祖师传人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叫禅宗。达摩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是无说而说,无言之道,要我们从眼睛与耳朵方面,得个消息,体会佛的无言妙道。古人说:“大道本无言,因言而显道,真心本无相,即相而明心”,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有一次对几位弟子说:“余欲无言。”弟子说:“这怎么办,如果夫子你不开口讲话,那么我们这些小小的弟子们,就得不到教益了。”孔子说:“不要紧,你们看看天,它日日夜夜也没有讲话么。”那春夏秋冬四时的节气,不是照样走得很好嘛?它一天到晚也没有讲话,那万物不是也生住异灭,辗转循环终而复始嘛。你们看,天何言哉。这就充分说明了,无言才是真正的大道。
  禅法东渐——达摩祖师
摩诃迦叶为了续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以直指单传的形式,再传给阿难尊者,这是西天第二代祖师。再由阿难传法给商那尊者,法灯续焰,一直传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罗尊者,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与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当时般若多罗尊者嘱咐达摩大师说:吾灭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将此正法眼藏和衣钵传到中国去绍隆佛种,普利众生。达摩大师秉承遗训,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中国。因当时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机缘不合。于是达摩就离开金陵到洛阳去。后来,梁武帝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达摩大师刚走到江边,回头一看,后面有许多兵马追赶而来,随手就折了一支芦苇,掷在江中,脚踏芦苇渡江,扬长而去。到了洛阳,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禅定。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
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少林寺有一千四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坐落在河南省郑州与洛阳之间的嵩山之麓。唐代时期,该寺曾经住过僧众二千五百人之多。这里的僧众除了禅宗大德之外,还有武艺拳术著称的武僧。这就是达摩大师当年面壁过的圣地。达摩大师从印度把佛教禅宗传到中国,被称为是中国禅宗**代开山祖师。再由达摩大师,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给二祖慧可大师,这叫做灯灯续焰,奕叶相承。
  俗人看禅
  一个律师既当正方,又当反方。法官开始判被告有罪,后又改判无罪,几个循环后,不了了之。可见,文字本身也是个相,思想本身也是个相,没有对和错,是和非。但我们依然会争论不已,因为我们的经历和理解和角度不同,即使同,表达也不会同。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宗教 宗教知识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