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

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

作者:张娅娅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3935299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08-06-0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总格局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上述调查与研究已完成的成果,为有关党政领导机关和文学艺术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前期工作的两项调研成果均被北京市委、市政府采纳)。
我国文学艺术的研究,传统方法侧重于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但当代文学艺术因受社会经济形态、意识形态建构、价值审美取向、作家创作状态等影响,传统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对学科的科学性把握,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文学研究,注意点在作家作品上。这种研究,常忽视社会性的集体背景,使其只简化为一种政治条件,因此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当代文艺活动的关系,未能开展建立在科学而系统方法上的考察。
2.对当代文学艺术与文艺现象的传统研究,未能关注文艺作品广大受众阶层的价值与审美取向对文艺创作带来的影响。
3.文学艺术与社会价值体系,文学艺术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的研究用传统方法缺乏实验依据与整体观照。
进行当代文学艺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研究,主要难点在于:关于文艺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建构;关于受众阶层的审美取向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关于社会转型期文学艺术活动的规律;关于文艺社会学科建立的问题等。这些课题的研究,用传统的文艺研究方法则显出其理论与实际之间缺乏科学方法的苍白。
方法变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了出来。
80年代以来,在我国当代社会科学包括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中,引入“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一个引人注意的课题。“三论”有其特定的对象与内容,因而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研究系统自我调节的系统论方法的核心即反馈调节。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它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同时,亦有自己不断完善的调节手段。将控制论方法引入当代文艺的研究,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能客观反映文艺作用及社会效应的信息反馈渠道,以根据可靠的反馈对现实的文艺活动进行调节。有计划的严谨而科学的社会问卷调查,即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有明确指标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一指标,党和政府必须作出正确决策,而政策实施后得到准确及时反馈的社会效应,以作为原有决策的检验与新决策的依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社会问卷调查作为信息反馈渠道的建立,有利于及时从民众的要求与呼声中,检测政策被理解与接受的程度,发现其潜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这个意义上,反馈信息是政党、国家与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学性的保证首先要结合当代文学与艺术的现实状况,选择严谨而可操作的方法,以保证获取的材料能真实、全面而客观地反映社会效应。因此,调查问卷的设计、制订合理的抽样方案、构建统计分析框架是三个主要环节。
在精神文明系统工程里,将社会问卷调查引入文学艺术的研究,其作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
**,可“定量”与“半定量”地对社会文艺和文化活动状况的社会反应作出准确的把握,从而有利于科学探索发展趋势及相关联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可揭示被某种一时倾向或现象掩盖的实质问题,从而对客观现实作出较全面的估量。
第三,提供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的多种角度,从而突破传统的作家作品评论研究方法。
第四,可从事物发展动向及原因的研究中,探索客观规律,从而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四
指标体系模型设计的衡量标准,主要看其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对1993年《现阶段读者观众审美取向与文艺创作》调研成果预测,经三年来的实践检验我们的结论是,以文艺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作为反馈渠道的调研,可提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要价值的结论与观点。同时其预测的作用对有关决策亦有重要意义。
本节仅选取调研中关于价值取向提出的一个问题做论据说明主题。具体统计数据见另文。其他审美取向等问题的调研结论简括于后,不展开分析。
1993年的调研就关于价值取向的若干问题提出:建立一个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目标一致的价值体系,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价值选择的调研结果显示了尚未引起重视的社会深层“断裂”:
1.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从社会存在的物质必然性方面给予社会各阶层价值与审美取向以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不同职别群体,因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价值选择已经存在鲜明差异。但是,更深刻的问题在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价值取向,即本应成为社会“主旋律”价值观与世界观信念(如选项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等)的尊奉者,是调研职群中经济收入处于较低层的“部队官兵”、“教师”、“党政干部”等职别群体。而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经济地位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劳动者”、“三资企业职工’,等职别群体,在以极端个人主义信念为价值标尺的有关选项中(如“不择手段实现人生目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均为首选阶层。由此说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价值推崇与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价值认定,已经呈现了“阶级”(社会阶层)差异并成为社会深层矛盾与“断裂”的基础,因此,调研结论提出,深化改革,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总目标的全局性公正有序、健康合理的运行机制,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2.调研中,青年群体的价值选择呈现的问题主要如:
(1)在信仰、道德、价值及相关社会热点的选择中,尽管“大学生”职别群体在经济收入方面尚属低层,但价值选择均与“三资企业职工”职别群体相近,特别在如“不择手段全力实现人生目标”、对性开放的肯定选项等。
(2)新经济成分中的“三资企业”青年群体,尽管总人数仍为少数,但因在经济收入与教育程度方面的优越地位,成为畅销书(武侠、纪实等十项)等文化消费的主力,其审美趣味与个人中心的价值观对其他阶层青年具有渗透性影响。
经三年来的社会发展,证明上述价值取向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提出,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美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道德经故事     下一篇:道德责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