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

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

作者:贾新奇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303089086

定价:12.0

出版时间:2007-11-26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 节选

nbsp; 序

    中国近两个世纪的社会发展经历着一种转变——交往生活的公

共性转变。在这种转变中,中国的村社社会基础逐步改变,农民作

为身份的制度痕迹在逐步消失,公民社会及其实践的公共领域在逐

步发育。寻求中国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中的生活规范——公民伦理

的健全发展,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实践目标。

    人们曾习惯于把经历这种转变的发展看作必定要我们远离自

己的精神家园,这种见解今天已经不再令人信服。我们文化传统

的精髓仍然保持它弥久常新的生命力,并且有待我们继续发现它

的价值。但是,中国社会当前仍然在经历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

的阵痛。一个公民社会及其实践领域的发育健全可以从三个方面

来判断: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领域的适度界分,法律的可依赖程

度和社会在公共交往领域的确信程度。健全的公民伦理是公民交

往生活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是一个政治社会维持公民间的自愿交

往和持久和平的合作与协商所需要的准则和规范储备。作为一种

生活的或普遍实践的伦理,健全的公民伦理是一个公民社会及其

实践领域的健全发展的伴随物,它随着这种发展而发育,并促进

着这种发展。在这样一种公共交往生活伦理基础上,公共交往将

被习惯地视为不同于私人交往的领域,法律的可依赖程度将比较

高,对公共交往行为的公信将可以期待。中国的伦理传统,尤其

是儒家伦理传统,是否能经受住这种阵痛,取决于它是否能容纳

一种私人交往和公共交往领域适度界分、在公共交往领域中重视

 法律的可依赖性,并基于此而形成社会公信的公民政治伦理文化,

成为对它自身的必要补充,与它共同生长为一种新的伦理文化传

统,并同时在私人交往领域中保持它的影响人心的文化生命力。

对于儒家学说这一有持久生命活力的传统,我们或许有理由期待

这样一种发展。

    这三本小书是对于这一主题的一种尝试性的探讨。但它们不

构成一种体系性的系列。每本书的主要撰稿人都在独立地阐述自

己对这一主题的系统思考。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所分工。《交往生活

的公共性转变》是借助历史学和社会学材料对这一主题的哲学省

思,构成对它的一种预备性的研究。同样基于对历史的、社会的

材料的省察,《公共生活与公民伦理》着重从理论上探讨一种适合

中国的这种发展的健全公民伦理的内含。它构成整个系列的主体

部分。《公民伦理教育的基础与方法》将对一种健全公民伦理的理

解引申到教育的方面,探讨一个逐步成熟的公民社会怎样能够使

这种伦理成为它的成员们和新一代的成员的生活观念,以及怎样

能够通过这种教育鼓励他们去发展和追求各自的、更高的生活

价值。

    这个系列研究仍然仅仅是初步思考的结果。它所述引的材料

远不够充分,它的观察和所形成的判断与观点都具有尝试性。在

把它呈献给学界同事和读者时,我们唯一希望的是关心这一主题

的同事和读者对它提出批评意见,以期引出对这个主题的更冷静、

更清晰的探索与思考,因为这对于中国的今天与未来是重要和有

益的。

    廖申白

    于北京师范大学


  **节公民佗理的现状

一、任务与问题

    当代中国所提倡和力主建设的公民道德体系其实是一种国家伦理

体系,是由党和国家提出并倡导的针对全体公民的道德要求,具体来

说就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

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

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

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了重申和概括,凝炼为公民基本道德20字规范,

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

道德”概念本身在这种语境下就不得不作为一种总体性的社会道德体

系和伦理秩序来予以理解和阐发。所以,确切地说,目前的公民道德

建设并不是真正的公民的道德建设①,充其量只是试图重构伦理秩序

的道德建设的公民化努力。所谓公民化,指的是作为公民道德建设运

动的主体意识到了当前社会道德水准和伦理秩序出现了必须纠正的问

题和倾向,必须依托社会的主体——公民们的普遍参与和广泛教育来

予以改善,即全民参与。这里需要追问的是,公民伦理道德现状究竟

如何,我们的道德水准和伦理秩序究竟存在着哪些亟待改善的不良现

 象和问题,以至于我们必须展开持久、广泛、系统的公民伦理道德建

设运动?

    由于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人

们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集体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

主义、利己主义同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与精神领域。虽然传统道

德标准、道德价值仍受大多数人的推崇和认同,但已失去了往日的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教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文津演讲录之一     下一篇:图说西北大学11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