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

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

作者:英未未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7504048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12-08-01

出版社:中西书局(原百家出版社)

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 本书特色

作者(英未未)选取了当代中国*具代表性的六位女纪录片导演,通过对她们作品的介绍、创作追溯以及全方位的访谈,展现出这些摄像机背后的女人别具一格的魅力。

我一直有种感觉,一种非常“私人”的女性视觉进入记录影像将会是中国纪录片的福音。
——吴文光
我觉得我的片子应该对社会发展有用。特别是我的片子在社会上反响这么大,而且你真的看到因为它的存在改变了社会的某些情况的时候,你觉得你的选择特别正确,那才真是*幸福的时候。
——佟立
我觉得内心有种孤独才会拍纪录片,希望了解别人的人生。
——季丹

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 内容简介

《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是一本与中国女纪录片导演对话的访谈录。20世纪90年代,一群勇敢而坚毅的女性纪录片导演横空出世,她们以女人天性的敏感细腻,直面自己、直面情感,大大冲击了许久以来形成的关注宏大事件、讲究意义深远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作者选取了当代中国*具代表性的六位女纪录片导演,通过对她们作品的介绍、创作追溯以及全方位的访谈,展现出这些摄像机背后的女人别具一格的魅力。

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和自己跳舞-对话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 前言

捡拾时间的碎片
口一尘
理性地去追寻中国女性纪录片的发展轨迹是一件艰难的事。她们像散落的碎片,在漫长的时光里被淹没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背景之下。人们习惯了男性的话语霸权,习惯了女性的缺席,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群勇敢而坚毅的女性纪录片导演横空出世,沉默才被打破。
值得记忆的瞬间
如果追溯一下1990年前后的中国纪录片,你会发现在今天的纪录片界堪称腕儿级的人物在那时都已经初露锋芒:吴文光完成了《流浪北京》和《四海为家》,蒋樾完成了《彼岸》,段锦川和张元完成了《广场》。“新纪录片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独立的制片方式和独立的创作思想成为这一批新纪录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同样是在1990年前后,与《流浪北京》几乎同时出现的纪录片《寻找眼镜蛇》,是一位与吴文光一样来自云南的女性导演刘晓津拍摄的。与《流浪北京》相似,该片锁定文化精英,不仅追踪一个女艺术家群体的奋斗,更有意义的是对女性的梦想与大都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探究。这部作品在今天已经基本无人再提,如果不是在某篇文章中偶然被谈及,我们都不会知晓它的存在。不知道《寻找眼镜蛇》能否成为女性新纪录片的开山之作,至少我们知道了,在以1989年为分水岭的“新纪录片运动”崛起之际,男性导演在场的同时,女性导演已然在场。
后来书写“新纪录片运动”的人,大多遗忘了两个女性:季丹和冯艳。其实早在1994年,远在DV时代到来以前,从日本归国的她们,已经开始用小型摄像机(那时还只有Hi8)开始了她们的纪录片创作,而她们的工作直到2000年前后才被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可。
唯一在“新纪录片运动”中被书上一笔的是李红和她的《回到凤凰桥》。李红被认为是“唯一的女性代言人”,填补了“新纪录片运动”以来女性的失语,她完成于1997年的《回到凤凰桥》,被吕新雨称为“有很强的女性视角”的作品。在《回到凤凰桥》中,李红对几个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女孩与命运抗争的关注,昭示出与男性导演截然不同的女性立场。这种立场突出呈现在这一场景:夜晚,在小保姆的房间里,一个农村少女对自己刻骨铭心的初恋所做的忘我的描述,这一瞬间让李红顿悟到同样作为女人,她和小保姆之间共通的东西:对自我、对情感的寻找。就是在这一刻,李红捕捉到了这部作品的灵魂: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如果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在电视台做了六年编导的李红,还有着多年的专业背景,那么1999年跳出的“黑马”杨天乙,则是一个完全没有接受过影像训练的话剧演员。她的《老头》作为**部备受关注的用DV拍摄的纪录片作品,对于一些以精英自居的男性纪录片前辈们来说确实是致命的一击。这种打击是:一个并非来自精英群体、也从未涉足过影视的女孩,凭着一个女性的直觉、善良和执著就完成了一部与男性纪录片前辈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的纪录片。纪录片的精英地位和男性垄断的霸权在一夜之间被动摇。就如吴文光所说:“像这类女性的片子,对我们这些男性纪录片人的打击是重大的,应该反省我们在端着机器时,**属于自己眼睛的东西是否被脑门子后面一大团国家社稷历史重任之类的迷雾给蒙蔽了。”
2000年前后,诗人唐丹鸿、电视台导演英未未、演员王芬等源于不同背景的女性导演相继登上了中国纪录片的舞台。她们的作品不约而同地以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关注情感、关注家庭的面目出现,集体呈现了一种相对完整的女性纪录片的图景,把女性纪录片创作推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从主题、从艺术表现上*终完成了真正属于女性的影像。唐丹鸿的《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是三个艺术家心灵史的片段,其中,唐丹鸿也勇敢地剖白了自己;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和杨天乙的《家庭录像带》,都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家庭,前者是对父母痛苦婚姻的探寻,后者试图解开自己年少时父母离婚的谜团;英未未的《盒子》,则以诗一般的镜头,白描式的简练,勾画出一对女同性恋者凄美、纯净、世外桃源般的封闭世界,两个女人坚毅地剖析痛苦,寻找真爱,艰难而勇敢地打开了心中的“盒子”、。
这些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出现,与当时流行的DV热无意中遥相呼应,而DV的特质与这些女性纪录片的主题非常切合,于是伴随着DV热,女性导演作为群体的面目日渐清晰。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影视艺术 影视理论

在线阅读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关于构图问题     下一篇:银子-一部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