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优雅衰落-脱欧时代的权力.荣耀.秩序与现实
英国:优雅衰落-脱欧时代的权力.荣耀.秩序与现实作者:桂涛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807682851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9-03-01 出版社:三联书店 |
英国:优雅衰落-脱欧时代的权力.荣耀.秩序与现实 本书特色
★ “脱欧”,时下火热的时政话题之一,理解“脱欧”是读懂国际局势的入门课程。
★ 英国之所以仍保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源于它为当代世界制定的规则和秩序,小到邮票的使用,大到国际语言的通行,英国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
★ 读懂英国的衰落,对照中国的崛起,能得到豁然开朗的现实启示。
★ 这是一次全面了解英国的*时机,带你从历史的高空鸟瞰全英:从唐宁街10号到威斯敏斯特宫,从英吉利海峡到朴茨茅斯港口,从曼彻斯特的工厂到海克利尔的城堡,从牛津到剑桥,莎士比亚到海伊书镇……
★ 新华社驻外记者官方与民间双重视角的观察,走访二十余个英国城镇,受访者遍布各行各业,收集大量一手材料,记录鲜活现实,触摸历史细节,展开《寻路中国》式的社会纪实。
★ 作者试图透过层层迷雾,站在新与旧的交点上,审视“脱欧”时代的的权力、荣耀、秩序和现实。
★ 巧妙串联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学术与政治,用“脱欧”手术刀解剖当代英国社会,呈现真实的繁复肌理与血脉。
英国:优雅衰落-脱欧时代的权力.荣耀.秩序与现实 内容简介
“脱欧”公投像一把无情的手术刀,将英国的表皮瞬间切开,把深藏其下、Z真实的繁复肌理与血脉呈现出来。“脱欧”所带来的刺激与冲击恰恰引起英国Z自然的应激反应,这反应是欣喜、愤怒、后悔、无奈,它们就是Z真实的“优雅衰落中的英国”。
新华社驻伦敦记者桂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采访、感受,试图在“脱欧”这个节点去理解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解读“脱欧”背景下的英国,从中串联起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学术与政治……这里既有大英帝国荣耀的过去,比如多佛和朴茨茅斯;也有萧瑟的现在,比如“西方瓷都”斯托克城。他向“唐顿庄园”的女主人了解英国贵族的生活现状,也采访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校长,去探究自由与秩序的交点。英国的衰落是无人否认的,但这个衰落的过程持续了一百年,这份优雅从容,也能让我们看见社会与人性。
英国:优雅衰落-脱欧时代的权力.荣耀.秩序与现实英国:优雅衰落-脱欧时代的权力.荣耀.秩序与现实 前言
序:优雅衰落
不要害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
——莎士比亚《暴风雨》
从来没有一个海岛像大不列颠岛这样搅动了人类近代史,从来没有一种文明像英吉利文明这样塑造了当今世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英国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中国。
在近代中国人的心目中,英国始终是个极其重要的参照物,正是在与它的一次次比对与碰撞中,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才逐渐清晰起来。
两个多世纪前,乾隆皇帝与英使乔治?马戛尔尼围绕来使是否应按中国礼数跪拜叩头发生著名的“礼仪之争”,亚欧大陆东西端的两个文明在傲慢、偏见和误解中完成了*次碰撞。大清帝国的统治者继续沉醉于世界中心、天朝上国的迷思中。
一个多世纪前,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古老的帝国从此被裹挟进世界现代化大潮。面临“*灭种”危机的中国人从此背负“百年耻辱”的十字架,“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富强,个人才有幸福”“西方列强亡我之心不死”成为*重要的民族集体记忆,至今影响中国的道路选择和发展方式。
六十多年前,中国人喊出“赶英超美”的口号,提出钢产量要在十五年内赶上英国。那时的大英帝国已是“日落西山”,高通胀、高福利、低增长的“英国病”即将发作,但“赶上英国”在中国人看来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在“赶英超美”的口号提出十几年后,中国的钢产量就正式*英国,但对天堂的向往几乎让中国人堕入地狱。
二十多年前,中国*收回香港主权,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告终,“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体系寿终正寝。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米字旗”的落下和五星红旗的升起,讲述了此后东西方兴衰的故事。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成为英国王室金色马车中的贵客,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中国游客蜂拥而至,探求这个“披头士和博柏利”的国度;中国的富豪们买下了近四分之一的年产劳斯莱斯,投资商们一度买下伦敦天际线上几乎所有地标建筑;中国学生成为牛津和剑桥竞相争抢的“香饽饽”,两校的国际学生中约有十分之一来自中国;媒体惊呼,曾经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在崛起的东方新贵面前“摇尾乞怜”。“英国衰落”似乎成为“中国崛起”*好的确认与衬托。
英国衰落了吗?这似乎已经不再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我采访过的几乎所有英国人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相对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军事力量、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等方面不再引领世界,它较之“日不落帝国”时代毫无疑问地衰落了。2018年的一份民调结果显示,一半的英国人认为现在英国不如以前,相信“未来会更好”的人只有六分之一。年长的英国人会抱怨,要知道今天英国的处境,只要看看伦敦,“伦敦早已不是当年的伦敦了”。现在这座城市有15万无家可归者,这意味着每59个伦敦市民里就有一个流浪汉。他们坐在街头,在身前皱巴巴的纸片上用大写字母拼出“无家可归”或是“我并非吸毒者或酗酒者,只是个不幸者”,哀求路人施舍一根香烟或是几枚硬币,好吃顿热的。一个圣诞节前的寒夜,我曾在号称“伦敦肚脐眼”的皮卡迪利广场目睹一个乞讨者双手捧着一个塑料交通锥当“喇叭”,对着来来往往、手拎购物袋的男女喊出分辨不清的歌曲。他坐在地上,嘴里哈出白气,一面米字旗披在厚厚的脏羽绒服外,就像一尊雕像,那景象让人伤感难忘。
文化 世界文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