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作者:柏杨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8612850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08-09-0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十一月五日,刘保派人突入北宫,夺取皇帝印信,遂进驻嘉德殿(南宫)。有了皇帝印信之后,如虎添翼,派执法监察官(侍御史),“持节”,前往逮捕阎显,跟他的老弟首都洛阳城防指挥官(城门校尉)阎耀、首都洛阳警备区司令(执金吾)阎晏,一并下狱,处死,家属全部放逐比景(越南共和国筝河口),把阎太后迁到皇宫外的离宫。
十一月九日,下诏给京畿总卫戍司令(司隶校尉):“阎显、江京近亲,全体屠杀,一人不留。”
一三三年,夏季,六月,首都洛阳宣德亭(在平城门【洛阳城南面中门】之外)地裂,长八十五丈。刘保紧张,召集文武官员保荐的“敦朴”人士,教他们答复这个问题,并命他们对当前政治形势以及政府缺点,提出积极批评及建议。
……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相关资料
历史是一锅杂烩饭
2008年09月12日 08:50:34 来源:城市快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之所以名为“柏杨版”,是因为柏杨先生将古籍《通鉴纪事本末》改写成了白话文,用很通俗的现代语言搬开了“之乎者也”造成的阅读障碍。
这套书一共有十九部,此前曾在内地出版过其中一部分,此次系完整面对读者,预计将在2010年出齐。首批出版的有两部,分别是《范睢漂亮复仇;汗血马战争》《巫蛊恐怖;巨星赵合德》,前者始于春秋战国,终结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者始于西汉、匈奴交战,终于王莽被杀。
背 景
背景一
什么是《通鉴纪事本末》?
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史学巨著,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写法比较特别,把发生过的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了下来。
这种记录方式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能把谁先谁后看得特别清楚,坏处就在于:一个完整的事件,可能会因为拖延的时间太长,于是它每一阶段发生的故事,就被零散地记录在不同的篇章里。
咱们举个例子。杨贵妃从进宫到死在马嵬驿,中间相隔了十一年。照《资治通鉴》的写法,它不会把这十一年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一遍,而是在写到公元744年的时候,发现年初发生了杨玉环进宫这件事,就记录下来;然后又发现,此后还发生了宰相李林甫和高力士斗心眼、唐朝对抗外敌等别的事情,也一一按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至于杨玉环进宫后如何,先不着急讲,而是等到某年某月的史料中又出现她身影的时候,再记下来。
如此一来,想把杨贵妃这十一年的经历做个完整的了解,就得翻差不多半本书,还得在众多事件的信息中一行一行地找,特别不方便。
当你感觉到不便的时候,纪事本末这种写法就派上用场了。它专门干累活,负责把同一事件的信息找出来,综合到一起,像讲故事似的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当它把一套《资治通鉴》里发生过的许多事儿——比如楚汉相争、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史之乱等等——都如法炮制了之后,就成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一共两百多万字,记录了239件事儿。
背景二
《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袁枢是南宋的史学家。据《宋史》记载,他曾参加礼部的词赋考试,拿了第一名,后来当了官,口碑还不错。
袁枢特别喜欢读《资治通鉴》,但就是觉得它的信息太多、太杂,所以萌发了写《通鉴纪事本末》的想法,由此也创造了历史的另一种文体,纪事本末体。
袁枢和写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诗人杨万里熟识,《通鉴纪事本末》成书后,杨万里为之作序,称这本书“其入通鉴之户欤”,意思是说,这部“本末”是《资治通鉴》的入门读物。
袁枢写成《通鉴纪事本末》后,有人把它呈给皇帝,皇帝看了很感慨,说:“治道尽在是矣!”也就是说,治世的道理,都写在这本书里了。
这句话说得特别耐人寻味。因为说话的人,是南宋的孝宗。
孝宗不大出名,他的养父知名度较高,就是宋高宗,而宋高宗手下的大臣更是举世皆知,就是秦桧。
宋高宗昏聩了一辈子,搞得朝廷被金国追着打,直到偏安江南,使国力日衰。但他的养子宋孝宗是个有想法的人,继位后强兵习武,整顿吏治,一时改变了宋弱金强的局面,和后者很是对峙了一段时间。
收拾烂摊子,需要魄力,也需要脑子。皇帝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哪来?有一大半都是借鉴。唐代魏征曾告诉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证得失。”可见从先辈那里找经验,是个良好的传统。
《资治通鉴》的示范意义,在于某一细节产生的警示效应,因为它讲述的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而《通鉴纪事本末》能从事件的宏观角度形成冲击力,因为它叙述的是整体。如果两者都能让人有所感悟的话,前者会是棒喝式的,后者则是渐进式的。
如果你翻看成语辞典,会发现有很多词条都来自历史事件。《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第一部选取了“范睢漂亮复仇”做书名,这个事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范睢是战国时候的魏国人,出使秦国时被同去的须贾陷害,被打得半死不活。为了报仇,范睢留在了秦国,改名换姓不说,还找机会接近秦王,用三寸不烂之舌加一套治国战略打动了后者,一下子当上了丞相。
几年后须贾再度来到秦国时,范睢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去看他。须贾动了恻隐之心,说:“范叔一寒如此哉!”那意思就是老范你怎么混得这么惨?然后送给了范睢一件袍子。
正是这件袍子救了须贾的命。事后当须贾得知范睢的丞相身份时,吓得腿都软了,立马磕头请罪说:“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指没想到你能混得这么好。范睢说本来你该死的,可是好歹还有一念之仁,送了我一件衣服,这事儿就算了。
这一个故事,引出了两个成语,一个就是“一寒如洗”,形容人贫困;一个就是“青云直上”,形容人升到高位。
中国人善于将芜杂的事件浓缩成精炼的总结,然后变成处世的指导原则。从成语这种字面上的,到治国方针这种思想层面上的,都是如此。
历史 中国史 秦汉魏六国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