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2020-05-14 00:00:00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本书特色

中国式政治运作与权力游戏。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但是它采用编年体,使事件切割分散,阅读起来头绪纷乱,难得完貌;南宋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终始的方式整编《资治通鉴》,编著了《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转换成一个一个完整连续的历史事件和故事,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通鉴纪事本末》是进入《资治通鉴》的大门,是中国从战国到宋代前一千三百多年政治运作和权力游戏历史的精华版。《通鉴纪事本末》受欢迎的程度,不下于《资治通鉴》本身。
  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著了《柏杨版资治通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将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译为白话,同时大为改进,完成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大工程:
  ◆柏杨的白话译文,带有柏杨式的幽默诙谐;
  ◆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使整部书有了清晰统一的时间标示;
  ◆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使历史事件有了一看便知的空间坐标;
  ◆柏杨亲自指导增绘大量地图,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配有地图;
  ◆古代官名称谓全部译为今人熟悉的名称,夹注原称,使能确知权力地位;
  ◆证补史事缺漏。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分为十九部(共三十八册),陆续推出,这是本著作**次在大陆出版完整版。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目录

**次宦官时代
 导读
 1 **次宦官时代
  一、郑众首先封侯
  二、五侯比赛贪暴
  三、知识分子出现派阀
  四、“党禁之祸”
  五、大逮捕
  六、王甫、曹节两大巨头
  七、张让是爹,赵忠是娘
  八、董卓暴起
  九、迁都长安
  十、军阀余孽自相残杀
  十一、李傕、郭汜京师喋血
  十二、东汉王朝亡
 2 跨世纪逐鹿型大混战
  一、黄巾民变
  二、凉州民变
  三、马超反攻
  四、袁绍、公孙瓒恶战
三国周郎赤壁
 导读
 1 曹魏帝国建立
  一、曹操出身卑微
  二、皇帝进入掌握
  三、击张绣·击袁术·击吕布
  四、官渡之战
  五、夺取华北平原
  六、击乌桓·击荆州
  七、曹丕登基称帝
 2 东吴帝国建立
  一、青年孙策
  二、少年孙权
  三、赤壁之战
  四、濡须口保卫战
  五、屈膝投降
  六、孙权登基称帝
 3 蜀汉帝国建立
  一、刘备战无不败
  二、悬军深入巴蜀
  三、占领成都
  四、刘备登基称帝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节选

1 **次宦官时代
  一、郑众首先封侯
  九二年,东汉政府政变,突然爆发,窦家班崩溃。
  窦姓家族父子兄弟,同时担任文武高官,布满政府。穰侯邓迭、邓迭老弟步兵指挥官(步兵校尉)邓磊,及娘亲邓元、窦宪女婿射击兵团指挥官(射声校尉)郭举、郭举的老爹长乐宫供应官(长乐少府)郭璜,互相结成一个集团。邓元、郭举,都随时可以出入宫廷。郭举受窦太后的宠爱,遂决定谋杀皇帝(四任和帝)刘肇(本年十四岁)。
  刘肇发现这项阴谋,可是无可奈何。在窦宪兄弟专权之下,皇帝跟臣僚隔绝,无法接近。刘肇所接近的,全是宦官。刘肇看出政府官员,都站在窦宪一边,只有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宫廷花圃器具管理官(钩盾令郑众,敏捷、谨慎,心机很深,不接受窦家班的控制。刘肇遂跟郑众,秘谋铲除窦家班。只因窦宪驻防凉州(甘肃省),考虑到可能引起反击,所以一直忍耐,不敢发动。而就在这时候,窦宪跟邓迭,一同回到京师(首都洛阳)。
  夏季,六月二十三日,刘肇前往北宫。下诏,命首都洛阳警备区司令(执金吾)、北军(野战军)五营指挥官(校尉,全体备战,保护南宫、北宫。关闭城门,逮捕郭璜、郭举、邓迭、邓磊,送到监狱后,立即诛杀。派皇家礼宾执行官(谒者仆射)前往收缴窦宪全国*高统帅(大将军)印信,改封窦宪冠军侯(封地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冠军寨),跟窦笃、窦景、窦,同时遣送回到他们的侯爵封国(窦笃封郾侯,封地在今河南省郾城县;窦景封汝阳侯,封地在今河南省商水县;窦珍封夏阳侯,封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刘肇因窦太后的缘故,不愿意公开处决窦宪,而只遴选严格而干练的人才,担任封国宰相,负责监督。
  窦宪、窦笃、窦景回到封国后,刘肇命他们全都自杀。
  刘肇论功行赏,郑众接受的少,而推辞的多。刘肇因此认为他贤能,经常跟他讨论政府大事。宦官弄权,从此开始。
  一○二年,破例封皇后宫总管(大长秋)郑众当剿乡侯(宦官封侯爵,这是一个开始,酬庸他诛杀窦宪的功勋)。
  一○七年,秋季,九月一日,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徐防,因天灾及民变,免职。三公因灾异免职,从徐防开始。
  九月二日,*高监察长(司空)尹勤,因大雨成灾,免职。
  皇后宫总管(大长秋)郑众、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蔡伦等,都利用情势,干预政治。周章一再直率的谏言,皇太后邓绥不能接受。
  一二一年,东汉帝(六任安帝)刘祜,因为宦官江京当初奉派到清河宾馆(清河邸)迎接他入宫即位,认为江京有功,封都乡侯(当时前往官邸迎接的是邓骘,江京不过邓骘手下。参考一○六年)。封李闰当雍乡侯;二人一齐当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江京兼皇后宫总管(大长秋),跟另外一位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樊丰、宦官总管(黄门令)刘安、宫廷花圃器具管理官(钩盾令)陈达,以及刘祜的奶娘王圣王圣的女儿伯荣(姓不详),结成一条阵线,奔走内外,互相比赛奢侈、贪污、残忍、凶暴。尤其是伯荣,随随便便出入皇宫,毫无禁忌,大规模从事奸恶勾当。
  宰相(司徒)杨震上书劝阻,刘祜全不理会。
  一二三年,冬季,十月,刘祜下令:给奶娘王圣,兴筑庄宅。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樊,跟宫廷随从(侍中)周广、谢恽等结党营私,政府纲纪紊乱。杨震上书谏诤,刘祜全不理会。
  一二四年,宦官樊丰、周广、谢恽等,发现杨震所上奏章,皇帝都不理睬,证明杨的力量微不足道,胆子遂越来越大;*后更假传圣旨,提取国库存款和粮食(司农钱谷),征调工程部(大匠)工人建材等,每人都大肆兴筑家舍、林园池塘、亭台楼阁,调用的民夫和费用,无法统计。
  杨震再上书抨击,十分率直,击中要害。刘祜看到,既无法批驳,又不愿接受,心里早就不高兴。而樊丰等更把杨震恨入骨髓,只因为杨震是儒家学派著名巨子,不敢马上动手谋害。正好天文官(太史)警告说,天上群星反方向运转。遂异口同声,把罪状套到杨震头上,说:“杨震一直心怀愤怒。而且,他是邓家班的手下(杨震当初接受邓骘推荐,到政府当官。参考一一○年),对皇上处理邓家的态度,深表痛恨。”
  春季,刘祜派使节收缴杨震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印信(免职)。杨震服下鸩酒,自杀身死。
  秋季,八月,刘祜奶娘王圣、宦官江京宫廷随从(侍中)樊丰等,共同诬害太子刘保的奶娘王男、膳食管理官(厨监)邴吉等,刘祜命斩王男、邴吉;二人家属放逐比(越南共和国筝河口)。
  年方十岁的皇太子刘保,思念奶娘王男跟邴吉,长吁短叹。江京、樊丰恐惧后患,就跟皇后阎联合,造证据,陷害刘保以及太子宫的官员。于是,身为老爹的刘祜,被挑拨得几乎疯狂,集合文武百官,讨论罢黜刘保的太子职位,改封济阴王。
  一二五年,春季,二月十七日,刘祜(本年三十二岁)到南方视察。
  三月三日,刘祜抵达宛县(南阳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南省南阳市),身体忽然不适。
  三月八日,从宛县出发北上。
  三月十日,刘祜抵达叶县(河南省叶县西南旧县乡),就在轿子里死亡,年三十二岁。迎立济北(惠)王(首府卢县山东省长清县】)刘寿(三任帝刘炟的儿子)的儿子、北乡侯刘懿继位。
  当权派分裂,发生流血内斗。皇太后阎姬的老哥阎显要单独把持政府,而*高统帅(大将军)耿宝位尊权重,刘祜在位时,耿宝威不可当。现在,阎显命有关单位弹劾:“耿跟他的摇尾系统: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樊丰、虎贲警卫指挥官(虎贲中郎将)谢恽、宫廷随从(侍中)周广,以及刘祜奶娘野王君王圣、王圣女儿王永等,结党营私,作威作福,大逆不道。”
  四月辛卯日(四月丁亥朔,“辛卯”即四月五日。但此事应发生在四月十一日之后,当有误),逮捕樊丰、谢恽、周广,下狱处死,家属放逐比景(越南共和国筝河口)。耿宝、耿宝的侄儿隆虑侯耿承,都贬降亭侯(侯爵*低级),遣回封国;耿宝在途中自杀。王圣母子放逐雁门(山西省朔州市东南)。
  冬季,十月,新即位的东汉帝刘懿病重,寝殿侍奉宦官(中常侍)孙程,秘密告诉济阴国王宫礼宾官(谒者)长兴渠(长兴,复姓),说:“大王(济阴王刘保)是皇上嫡子,原本没有过错,先帝(刘祜)听信奸人谗言,竟被罢黜。如果今上皇帝(刘懿)逝世,我们连手除掉江京、阎显,没有不成功之理。”长兴渠同意。这时,禁宫中级侍从宦官(中黄门)南阳(河南省南阳市)人王康,当初曾担任太子宫仓库官(府史),及长乐宫御厨房副主任(长乐太官丞)京兆(陕西省西安市)人王国等,都党附孙程。
  十月二十七日,刘懿逝世(这位当了八个月皇帝的小娃,史书上没有记载年龄)。
  十一月二日,孙程、王康、王国,跟禁宫中级侍从宦官(中黄门)黄龙、彭恺、孟、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在西锺楼下(刘保住处)秘密聚会,各人撕下一幅衣襟,作为盟誓。
  十一月四日,首都洛阳,及十六个郡和封国地震。当夜,孙程等在崇德殿(南宫正殿)秘密集合,发动突击,首先进入章台门。江京、刘安,以及李闰、陈达等,这时正好都坐在禁宫门下,孙程、王康闪电出手,斩江京、刘安、陈达。因为李闰长久以来所享的权势,在宫里有很大的影响力,孙程等想使他领导这次政变,刀锋直指李闰咽喉,说:“你只有一条生路,拥戴济阴王(刘保),至死不变。”李闰说:“我承诺。”于是大家扶起李闰,就在西锺楼下,把刘保推上金銮宝殿,登极称帝(八任顺帝),时年十一岁。李闰、孙程等召集宫廷秘书长(尚书令)、宫廷秘书署执行官(仆射)以下官员,追随刘保的御车之后,进入南宫。孙程等留守宫门,切断内外交通,防止走漏消息。刘保登上云台,召集中央高级官员,以及文武百官,派虎贲警卫、羽林警卫两支宫廷警卫部队(都属皇城保安司令部【卫尉】),控制南宫跟北宫的所有宫门。
  阎显这时正在北宫,跟妹妹阎姬进行密谋,得到消息,惊恐失措,不知道怎么才好。禁宫贴身侍从宦官(小黄门)樊登建议:由皇太后颁发诏书,征召南越兵团指挥官(越骑校尉)冯诗、虎贲警卫指挥官(虎贲中郎将)阎崇,率军在平朔门(北宫北门)戒备,抵御孙程等攻势。阎显采纳,引诱冯诗入宫,说:“济阴王(刘保)即位,不是皇太后的旨意,皇帝的印信就在这里,可作为证明。如果你能效忠皇太后,侯爵立刻到手。”阎姬剑及屦及,把侯爵印信直接送给冯诗,悬出赏格,说:“能拿获济阴王(刘保)的,封一万户采邑侯爵。能拿获李闰的,封五千户采邑侯爵。”冯诗等慷慨承诺,但报告说:“接到诏书后,仓卒进宫,带兵太少。”阎显允许冯诗等到左掖门外,迎接增援部队,并派樊登陪同。冯到左掖门后,诛杀樊登,驰回司令部,固守军营。
  十一月五日,刘保派人突入北宫,夺取皇帝印信,遂进驻嘉德殿(南宫)。有了皇帝印信之后,如虎添翼,派执法监察官(侍御史),“持节”,前往逮捕阎显,跟他的老弟首都洛阳城防指挥官(城门校尉)阎耀、首都洛阳警备区司令(执金吾)阎晏,一并下狱,处死,家属全部放逐比景(越南共和国筝河口),把阎太后迁到皇宫外的离宫。
  十一月九日,下诏给京畿总卫戍司令(司隶校尉):“阎显、江京近亲,全体屠杀,一人不留。”
  一三三年,夏季,六月,首都洛阳宣德亭(在平城门【洛阳城南面中门】之外)地裂,长八十五丈。刘保紧张,召集文武官员保荐的“敦朴”人士,教他们答复这个问题,并命他们对当前政治形势以及政府缺点,提出积极批评及建议。
  ……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相关资料

历史是一锅杂烩饭
2008年09月12日 08:50:34  来源:城市快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之所以名为“柏杨版”,是因为柏杨先生将古籍《通鉴纪事本末》改写成了白话文,用很通俗的现代语言搬开了“之乎者也”造成的阅读障碍。

这套书一共有十九部,此前曾在内地出版过其中一部分,此次系完整面对读者,预计将在2010年出齐。首批出版的有两部,分别是《范睢漂亮复仇;汗血马战争》《巫蛊恐怖;巨星赵合德》,前者始于春秋战国,终结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者始于西汉、匈奴交战,终于王莽被杀。

背 景
背景一
什么是《通鉴纪事本末》?
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史学巨著,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写法比较特别,把发生过的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了下来。

这种记录方式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能把谁先谁后看得特别清楚,坏处就在于:一个完整的事件,可能会因为拖延的时间太长,于是它每一阶段发生的故事,就被零散地记录在不同的篇章里。

咱们举个例子。杨贵妃从进宫到死在马嵬驿,中间相隔了十一年。照《资治通鉴》的写法,它不会把这十一年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一遍,而是在写到公元744年的时候,发现年初发生了杨玉环进宫这件事,就记录下来;然后又发现,此后还发生了宰相李林甫和高力士斗心眼、唐朝对抗外敌等别的事情,也一一按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至于杨玉环进宫后如何,先不着急讲,而是等到某年某月的史料中又出现她身影的时候,再记下来。

如此一来,想把杨贵妃这十一年的经历做个完整的了解,就得翻差不多半本书,还得在众多事件的信息中一行一行地找,特别不方便。

当你感觉到不便的时候,纪事本末这种写法就派上用场了。它专门干累活,负责把同一事件的信息找出来,综合到一起,像讲故事似的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当它把一套《资治通鉴》里发生过的许多事儿——比如楚汉相争、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史之乱等等——都如法炮制了之后,就成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一共两百多万字,记录了239件事儿。

背景二
《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袁枢是南宋的史学家。据《宋史》记载,他曾参加礼部的词赋考试,拿了第一名,后来当了官,口碑还不错。

袁枢特别喜欢读《资治通鉴》,但就是觉得它的信息太多、太杂,所以萌发了写《通鉴纪事本末》的想法,由此也创造了历史的另一种文体,纪事本末体。

袁枢和写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诗人杨万里熟识,《通鉴纪事本末》成书后,杨万里为之作序,称这本书“其入通鉴之户欤”,意思是说,这部“本末”是《资治通鉴》的入门读物。

袁枢写成《通鉴纪事本末》后,有人把它呈给皇帝,皇帝看了很感慨,说:“治道尽在是矣!”也就是说,治世的道理,都写在这本书里了。

这句话说得特别耐人寻味。因为说话的人,是南宋的孝宗。

孝宗不大出名,他的养父知名度较高,就是宋高宗,而宋高宗手下的大臣更是举世皆知,就是秦桧。

宋高宗昏聩了一辈子,搞得朝廷被金国追着打,直到偏安江南,使国力日衰。但他的养子宋孝宗是个有想法的人,继位后强兵习武,整顿吏治,一时改变了宋弱金强的局面,和后者很是对峙了一段时间。

收拾烂摊子,需要魄力,也需要脑子。皇帝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哪来?有一大半都是借鉴。唐代魏征曾告诉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证得失。”可见从先辈那里找经验,是个良好的传统。

《资治通鉴》的示范意义,在于某一细节产生的警示效应,因为它讲述的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而《通鉴纪事本末》能从事件的宏观角度形成冲击力,因为它叙述的是整体。如果两者都能让人有所感悟的话,前者会是棒喝式的,后者则是渐进式的。

如果你翻看成语辞典,会发现有很多词条都来自历史事件。《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第一部选取了“范睢漂亮复仇”做书名,这个事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范睢是战国时候的魏国人,出使秦国时被同去的须贾陷害,被打得半死不活。为了报仇,范睢留在了秦国,改名换姓不说,还找机会接近秦王,用三寸不烂之舌加一套治国战略打动了后者,一下子当上了丞相。

几年后须贾再度来到秦国时,范睢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去看他。须贾动了恻隐之心,说:“范叔一寒如此哉!”那意思就是老范你怎么混得这么惨?然后送给了范睢一件袍子。

正是这件袍子救了须贾的命。事后当须贾得知范睢的丞相身份时,吓得腿都软了,立马磕头请罪说:“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指没想到你能混得这么好。范睢说本来你该死的,可是好歹还有一念之仁,送了我一件衣服,这事儿就算了。

这一个故事,引出了两个成语,一个就是“一寒如洗”,形容人贫困;一个就是“青云直上”,形容人升到高位。

中国人善于将芜杂的事件浓缩成精炼的总结,然后变成处世的指导原则。从成语这种字面上的,到治国方针这种思想层面上的,都是如此。

这些浓缩产品中包括许多励志故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孙膑装疯终致围魏救赵,也演绎了许多智谋之举,如刘邦暗渡陈仓、诸葛亮七擒孟获。但在提供生存智慧的同时,它也展现出了病态,如指责赵飞燕那种所谓的“红颜祸水”;展现了保守的传统,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它的阴暗与不堪,如玄武门之变、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国历史由此成了一锅混合着良莠材质的杂烩饭。而纪事本末这种体裁,就是一口最合适的锅。

为什么说宋孝宗的说法耐人寻味?因为帝王自有帝王术——就是宋孝宗所说的“治道”。在他的嘴里,“治理”听起来像个积极的词汇,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实际是一个很中性的词语。因为他要掌控一个国家,除了阳谋之外,还会有许多上不得台面的想法,心态与思维总会处在灰色状态,而那锅杂烩饭恰恰符合了这种心态。事实上,不独帝王从中学到了好、坏两种知识。臣子也好,那些不在庙堂的知识分子也好,都在这锅饭中汲取过所需,用它们谋利、求名,用它们为民谋福祉,也曾用它们来影响和控制别人的言行。

要命的是,史书对素材往往不加评价,只负责书写,于是一切善恶美丑,全凭阅读者自己判断。柏杨先生著《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时,偶加评语于译文中,有些辛辣之语,轻轻一刺,会刺透“俨然正义”的虚伪,而有些背景式的解读,则在潜台词中表达了一些态度。

历史古籍虽然价值高,但对于一度与传统割裂的当代人来说,阅读是困难的。前几日笔者见到一本讲古文中的虚词的辞典,大概有两块砖头那么厚,可想古文的艰深。柏杨先生致力于做白话版,而且在这套书中配了许多山川、战争态势这样的图解,将复杂的历史变得特别直观,实在是希望借此做一次最大范围的推广。

只是这种普及仍面临考验,因为以史为鉴的想法依然流行,对古人的解读热潮一直不减。在书店里,还能发现许多将历史和职场、商战等话题结合在一起的图书,那时候你会明白:读史的功利性从来就没有减少过。(张 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作者简介

柏杨,1920-2008,台湾著名作家;一生多灾多劫,著述等身。著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等。其人其书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四部)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15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