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名家批注道德经
图解名家批注道德经作者:老子著 开 本:25cm 书号ISBN:9787546152981 定价:29.8 出版时间:2016-03-01 出版社:黄山书社 |
图解名家批注道德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经典, 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道德规范、环境保护、自然规律、社会发展、治国用兵、内政外交、仁义礼仪、名利得失、修身养性、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等众多方面于一体。
图解名家批注道德经 目录
上篇**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篇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图解名家批注道德经 节选
《图解名家批注道德经》: [译文]“道”这种东西可以表述出来,但表述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也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可以称它为“无”,因为它是天地的本始;也可称它为“有”,因为它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因此,从欲望消解的角度,能够揣摩出它的奥妙;从功利性的角度,可以探寻它的踪迹。 这二者实际上出于同一源头而名称不同,它们都是很玄秘的,它们玄秘至深,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源头。 [读解心得]老子触及了一个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即“名”。与“名”相对立的概念是“实”。“名”与“实”之争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名”与“实”之争甚至产生出一个哲学流派——名家,也是百家中的一家,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内容。相传战国时期有个叫公孙龙的人,他想牵着马过关。但当时国家有规定,不允许将马带出关外,公孙龙牵着马走到关口时,有守关人拦住他说:“不能把马匹带出关外。”公孙龙回答说:“我牵的是白马,并不是马,白马不是马,规定中说马不许出关,并没有说白马不许出关。”公孙龙巧舌如簧的辩解*终使他牵着白马大摇大摆地出关去了。名家的这段“白马非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 老子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其实“有”与“无”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确实惊世骇俗,但其意蕴深邃超远,也不是西方的“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能简单涵盖的。老子的“有”与“无”只能说玄之又玄,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确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道”中同时又包含了“无”和“有”。 他认为可以通过“无”和“有”两种方法去认识“道”。“常无欲以观其妙”中的“观”是认知的意思,“其”代指“道”,意思是从“道”的本体“无”为切入点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奥妙精髓。“常有欲以观其微”从“道”的作用“有”人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广大精深。 相对物质匮乏的古代社会,人们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许多人都能从“无”的角度为切入点去感受世界,认知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但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古人常以哲学、数学的方法去感悟事物和真理。因为哲学是起源于哲学家的感悟,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的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并没有实践作为基石。数学也与哲学相类似。所以老子认为首先用感性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就会得到“妙”也就不足为奇。同时对以“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老子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并没有一味地否定。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章,他说的“常有”,按通俗意思讲即是使用实验科学的方法,如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方法,用实践为基础的手段去认知世界,就会得到“徼”。不过可惜的是,后人却太重视以“常无”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而忽视以“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 [经典事例]孔子问礼春秋时期,孔子苦苦研究关于礼的学问,可是始终得不出结果。后来,他听说老子知识渊博,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已经悟得“天道”。孔子就作出决定,要拜访老子。 他到达了周朝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老子见孔子来访,便主动问道:“我听说,你如今已经成了北方有名的贤者,但不知道你现在是否已经悟得了‘天道’?”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悟得‘天道’。 ”老子又问道:“那么,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探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说:“我一直钻研‘礼、仁义’,我是以制度教化来寻求的。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年的时间了,可是,我还是没有悟到。”老子又问:“你又是如何继续去寻求的呢?”孔子回答说:“我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之中寻求的,已经有十二年了,可依然一无所获。” ……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近代哲学/当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