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

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

作者:白刚,张荣艳著

开 本:23cm

书号ISBN:9787214166043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15-11-0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 内容简介

本书在资本全球化和政治哲学重新兴起的今天, 把马克思与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思想放置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和资本逻辑全球扩张的双重背景中,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 在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互动中发掘和发挥他们对时代问题的“诊断”和批判精神。

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 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当代政治哲学的兴起:从马克思到阿伦特

**章 哲学与政治: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节 何为“政治哲学”
第二节 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理论与逻辑
第三节 哲学与政治:必要的张力

第二章 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的马克思与阿伦特
**节 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
一马克思:哲学的“政治”实现
二阿伦特:政治的“哲学”实现
第二节 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终结
第三节 阿伦特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修正

第三章 劳动、革命与自由: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上)
**节 劳动:“自由的”与“必然的
一马克思:必要劳动和自由劳动
二阿伦特:劳动、工作和行动 胃
第二节 革命:“解放”与“暴力
一马克思:革命是孕育新社会的“助产婆
二阿伦特:革命是创造真正自由的“公共空间
第三节 自由:“个性的”与“公共的
一马克思:自由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阿伦特:自由是公共领域之内的言行

第四章 极权主义、公共领域与现代性: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
比较(下)
**节 极权主义:“根本之恶”与“平庸之恶
一极权主义与“根本之恶
二极权主义与“平庸之恶
第二节 公共领域:“人类社会”与“私人领域
一阿伦特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二马克思的“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现代性:“人的异化”还是“世界异化
一现代性的本质:从“资本统治”到“技术控制
二现代性的危机:从“人的异化”到“世界异化
三现代性的超越:“政治生活的复归”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五章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与阿伦特
**节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主要思潮
一自由主义:平等的政治——以罗尔斯为例
二社群主义:共同体的政治——以桑德尔为例
三共和主义:程序的政治——以哈贝马斯为例
第二节 马克思政治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一“财产的社会化”还是“财产的平等化”:马克思与自由主义
二“真实的共同体”还是“虚假的共同体”:马克思与社群主义
三“革命的民主”还是“程序的民主”:马克思与共和主义
第三节 阿伦特政治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反叛与回归
一“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阿伦特与自由主义
二“个性显现的共同体”还是“身份认同的共同体”:阿伦特与社群主义
三“古典政治”还是“现代政治”:阿伦特与共和主义

第六章 资本全球化对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挑战
**节 全球性抽象:资本全球化的实质
第二节 超越资本的逻辑:马克思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全球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幽灵”的回归
二全球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存空间
第三节 后极权主义时代:阿伦特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政治哲学沉思
一从“极权主义”到“后极权主义”: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一技术控制
二从“代议制民主”到“议事制民主”: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的自我驯服
结语当代政治哲学的走向:从阿伦特到马克思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阿伦特政治哲学述评
附录二 作为“**哲学”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后记

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 节选

  《“超越政治”还是“回归政治”: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彻底抛弃了西方政治哲学的观念论传统和致思取向,使政治哲学从天上回到人间,把“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从而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资本中的自我异化,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变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为活动着的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这样一个启蒙理性的宣扬者们不愿看到的“事实”:作为创造了人本身的劳动,本来是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确证和展示,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却出现了异化,成了反对人的东西。“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③因此马克思强调,要想解放人,仅仅实现“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还不够,还必须彻底解放“劳动”(生产)。依马克思之见,劳动作为人的对象化的活动,其目的是为提高和增进人的本质的,本身是进步的;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由于资本主义“交换原则”的扭曲,却成了滋生剥削的“唯一场所”。作为本来是人之为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自我确证的劳动,却变成了资本增殖自身的手段:劳动“只是为资本而生产”而不是相反,由此导致劳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而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对此,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一再申明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生产是历史的、暂时的、因而是必然灭亡的东西,但资产阶级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根源的“钥匙”。而“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的地方是:马克思认为自己的任务恰恰在于找出理解劳动与资本对立的基础与原因的钥匙。”所以马克思坚决主张,为了使被资产阶级经济学颠倒的人与资本的关系恢复原状,无产阶级必须抛弃传统的“观念政治论”而代之以“劳动政治论”,从而通过“劳动的解放”来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因此说,马克思从根本上扭转了西方的“观念政治论”传统,开辟了“劳动政治论”转向:马克思真正“反传统”的一个侧面主要是对“劳动的赞美”,“马克思是19世纪唯一的使用哲学用语真挚地叙说了19世纪的重要事件——劳动的解放的思想家”。按照阿伦特的理解,“劳动”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三大支柱概念中的首要概念,它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奠基作用集中体现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观点中:**,意味着不是神,而是劳动创造了人;第二,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意味着人性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第三,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不是理性,而是劳动,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劳动的动物;第四,意味着迄今为止不是人类*高属性的理性包含了人性,而是传统所有的人的活动中*被蔑视的劳动包含了人性。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既是对传统的神的挑战,也是对传统的贬低劳动的挑战,还是对传统的对理性赞美的挑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独有标志不是“理性”,而是“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