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王勉三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5136991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16-03-01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
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特色
习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和儒学大师,王阳明在立功、立德、立言方面皆居绝顶。《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对王阳明的一生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论述,也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立体化论述。本书三篇内容分别对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理论做了详实的论述,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刻画了一位旷世大儒的形象。 图文并茂。本书根据章节内容分别配以形象生动的人物图谱和故事图像,使读者可以通过语言和图画的双重描述深刻感知王阳明的精神和思想魅力。 深入浅出。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其间引述了大量相关著作原文,兼以探讨性的解释,整体行文风格既生动活泼,又不失严谨。
知行合一王阳明 内容简介
《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共分为三篇,分别收录了王勉三、梁启超、马宗荣三位学者对王阳明生平的介绍、对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讨论以及对王阳明其他主要思想的阐述。本书以图文并茂式的描写、文白相间的语言,全面、深入的展示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功耀千古的思想学说,不仅能为广大领导干部提供一个多维度了解王阳明、学习王阳明的平台,也能够使诸多党员和普通群众从中领会全能大儒的精神力量,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
知行合一王阳明 目录
前 言·1**篇 王阳明生活·王勉三
例 言·3
**章 导 言·4
第二章 幼年生活与其家庭·9
第三章 不凡的童子·16
第四章 少年时代之阳明·22
第五章 应试生活·29
第六章 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37
第七章 改过自新的生活·42
第八章 贬谪中的虎口余生·51
第九章 龙场生活·68
第十章 谪限满期后的升迁·85
第十一章 剿平诸寇·95
第十二章 讨逆戡乱·106
第十三章 晚年的生活·115
第二篇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
**章 引 论·127
第二章 知行合一说之内容·131
第三章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142
第四章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156
第三篇 王阳明及其思想·马宗荣
**章 阳明小史·179
第二章 阳明的根本思想·182
第三章 阳明的教育思想·202
第四章 阳明与晦庵·209
知行合一王阳明 节选
《知行合一王阳明》: 支配明代思想界的儒家学说,为朱子学。因为永乐时,坊间有《四书五经大全》一书,其内容悉依据朱子学说而编纂。当时之科举考试,悉依据这《四书五经大全》之说行之。故士林的思想,无出乎《四书五经大全》以外者。象山之学,当时视为禅学,视为异端。但朱子博古通今,明初的宗朱学者,从说格物穷理,实际只就朱子所著的《近思录》,或此等书而研究,其学识非常浅陋。阳明出版《古本大学》时,当时的学者,尚有不知除朱子的《大学章句》之外,有《古本大学》者。由此,可知当时学者的固陋。故徒说“居敬穷理”,而不知反省其心。阳明初研究佛老,后认道家长生不老之说的可笑,又悟佛家的弃人伦出家思想的反乎自然,因绍述象山的“心即理”说,标榜“致良知”,说“知行合一”之说。以反抗朱子之说。兹提要揭其学说与朱子学说迥异之点于后。 朱子对于“理气”之说,视为二物,而立二元论。阳明的理气观,则认为一物的两面,而倡对等的一元论。 朱子的“性论”,谓性的本体,即“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名。其所为善,是已发之和,偶然与阳明之说,大致相同。但阳明谓性体的发用,必借“气”行之。故告子的所谓“四端”,即不外乎气。故“性即气”“气即性”,二者如二,二实为一。禀受后之性,是不可分的。关于此点,朱子号称禀受后之q陛”为气质之“性”,而认性气的不可离,然性、气之间,犹设截然的区别。故其观点,因以不同。这是因为朱子执理气二元论,阳明执理气一元论,由此而生的自然的归结。 “心”与“理”的关系,朱子认为虚灵气中具有性的理者为心,即寓于理的气中者为心。换句话说,即理与气相合,而成为心,将两者区别而观。阳明则据象山之说,认为心即理,视心与理二者为同一之物。朱子之说,认心主乎一,而实管乎天下之理;阳明之说,讥心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致知格物之说,朱子认“知”为知识之知,“物”为事事物物,致知格物,为“即物穷理”之意。万物之理,号“皆备于吾心”,然不学,则不知理,故即物穷理,以开发吾心。阳明认“知”为“良知”,格物之“格”,为“正”之意,故物为意之所在。吾人的良知,灵昭明觉,但蔽于物欲,即失其真,故当格物,去人欲,存天理,复其良知于至极。致良知的工夫,静坐固有效,但不过其一法。此外,必在事上磨练。这一点,与宋儒的致知格物专事静坐者不同。 知行合一说,为阳明的主张。朱子则主张先知而后行说。这是由于对格致的认识各异而然。盖朱子认“知”为经验的知识,故广穷事物之理,即至于知,故倡生知后行说。阳明认“致知”为致我的良知于意之所在的事物上,故有知行合一说。 阳明在大人教育论中,释《大学》一书中所论为“大人之学”,《大学》是谈圣道、伟人修养论的书,与朱子之释《大学》为“大学教育论”之见不同。 朱子之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大学。朱子认《大学》三纲领之“在亲民”中的“亲民”二字,应改为“新民”;阳明则主张仍存其旧,作“亲民”二字,亲民则所以明明德,为明明德的手段。 又“止于至善”,朱子认为至善当于事事物物中求之,阳明在至善为本然之性,为良知,止至善,则为复本然之性。再朱子研究《大学》一书,以“格物致知”为主眼,阳明则以“诚意”为眼目,格物只为诚意之功。诚意之极,不过止于至善。至于“至善”之则,为致知。 ……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