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心减念:有佛的智慧人生
减心减念:有佛的智慧人生作者:魏承思著 开 本:23cm 书号ISBN:9787208127289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15-04-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减心减念:有佛的智慧人生 本书特色
《减心减念》是一本佛教入门读物,也是研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佛教历史,佛教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幸福观,以及佛教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人生修养等,面面俱到,简而不略,在不多的篇幅中使读者对佛教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消除精神压力、减缓焦虑心情等方面对现代的都市人、上班族助益很大,真可谓开卷有益。
减心减念:有佛的智慧人生 内容简介
《减心减念》是一本佛教入门读物,也是研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佛教历史,佛教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幸福观,以及佛教的处世态度、生活方式、人生修养等,面面俱到,简而不略,在不多的篇幅中使读者对佛教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消除精神压力、减缓焦虑心情等方面对现代的都市人、上班族助益很大,真可谓开卷有益。
减心减念:有佛的智慧人生 目录
南怀瑾:序魏承思:人间佛教(自序)
**章 佛陀是神吗
1.诞生
2.证悟
3.传法
第二章 佛陀后的佛教
1.佛陀后的印度佛教
2.佛教在中国的兴衰
3.见性成佛——中国禅宗的创立
第三章 佛教的人生观
1.苦是人生的本质
2.人生的痛苦之源
3.人生的理想境界——涅槃
4.通向涅槃之路——八正道与戒、定、慧
5.觉悟本心——佛法是减法
第四章 心灵修炼的功夫
1.禅修是心灵修炼的功夫
2.坐禅的姿势——七支坐法
3.初修禅定入门方法——数息法
第五章 佛教的道德观
1.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2.慈悲为本普度众生
3.自利利他的道德实践
第六章 佛教的生死观
1.人的生命由何而来——“人无我”
2.人死后往何处去——“死无终”
3.如何对待死亡——活在当下
第七章 佛教的幸福观
1.什么是幸福
2.如何对待金钱
3.如何对待成功
第八章 佛教的处世态度
1.有佛的智慧人生
2.如何对待逆境——淡定
3.如何对待错误——忏悔
第九章 佛教的人生修养
1.宽心
2.宽容
3.放下
4.远静淡虚
第十章 佛教的生活方式
1.减心减念
2.佛教的养身之道
3.信佛一定要出家吃素吗
后记
减心减念:有佛的智慧人生 节选
《减心减念》: 如今许多所谓的佛教徒把佛陀当成神,烧香拜佛,求财、求官、求子嗣、求长命百岁,求佛菩萨保佑,消灾避祸,有病的想没病,欠债的想躲债,犯罪的想逃罪。更有许多江湖术士打着佛教的旗号招摇撞骗,或自称得佛真传,或自称菩萨转世,将佛教教义庸俗化和神秘化,开宗立派,广收门徒。我们要辨伪存真,识别何为佛教正法,就必须了解佛教创立和发展的历史。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世纪时,由释迦牟尼在印度次大陆上创立的。释迦牟尼即我们熟悉的如来佛。其实,他不是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一个人生的求索者。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这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也常称为“释尊”、“世尊”、“如来”等。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创立佛教后,正式被称为“佛陀”。佛陀在古印度语中是“觉悟者”的意思。释迦牟尼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迦毗罗卫国是一个小国,地处今印度与尼泊尔之间。居住在这里的释迦族,是公元前2500年前后从北方来的白肤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后裔。当年他们靠着游牧民族的勇猛,征服了印度河流域深肤色的土著居民,吸收了当地人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许多小国。到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印度次大陆的政治中心从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在那里形成了16个强盛的国家,其中*强大的是摩揭陀、拘萨罗和跋耆国。 这三国的都城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传教的主要场所。迦毗罗卫只是拘萨罗的一个附庸国。 当时,良好的气候条件加上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古印度农业十分发达,西部沿海地区与波斯湾沿岸的接触刺激了有利可图的商业,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伴随物质迅速积累的是社会地位的悬殊分化。雅利安人入侵之初,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逐渐演变成包括在雅利安人中间区分高低贵贱的四大种姓制度。这种制度把人们严格区分成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的四个社会等级群体,从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此外,还有更低级的,被排斥在四级种姓之外的“贱民”,他们是“不可接触的人”。 婆罗门是僧侣贵族,他们是婆罗门教的祭司,掌握着所有众生(包括国王在内)通向天国之门的钥匙。他们解释并维护法律与传统,享有种种特权,是国家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而又带有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祗,盛行祭祀祈祷以招福禳灾。它的经典是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到7世纪的《奥义书》和《吠陀》。这两部富于想象、充满隐喻的经典正像婆罗门教本身那样难以捉摸,微妙难解,但其中*有影响的观念是生死轮回的宇宙生命观。 这种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转生之中,世界是无常的,又是连续的。“梵”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的主宰。万事万物都不过是生死轮回过程中的暂时现象。从个人内心观察,“我”是个人的本体和主宰,人的身体由“我”而生,人的活动由“我”而起,外界万物也都因“我”而存在。所以,“我”和“梵”本来不二。现世的“苦”是生死轮回中前一阶段的“业果”,而现世的行为又将在下一世中得到“业报”。人们只有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无尽苦海。 婆罗门教一直是古印度各国的正统思想,但到了释迦牟尼时代,也出现了许多反婆罗门教的思想流派,称为“沙门思潮”。“沙门”即出家人的意思。这些人大多舍弃了世俗生活,走进丛林,沉思默想,探索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他们也经常单独或结伴云游四方,宣传自己的主张,互相之间争辩讨论。根据佛经所说,当时的教派有96种之多,*突出的有六个教派。佛经上称这些教派的创立者为六师。其中一个就是耆那教的始祖尼乾子,其余五人是富兰迦叶、末迦梨、阿耆多、婆鸠多、散若夷。他们有的否认因果关系,有的主张苦行,有的主张纵欲,有的认为人由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而成,死后四大分散,归于断灭,否认来世。婆罗门教以及各派沙门思潮,都为佛教提供了思想的养料,成为它的部分思想渊源。 刹帝利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掌握着政治实权,包括国王、官员与武士贵族。婆罗门是他们的精神导师和顾问,他们只有在婆罗门的引导下,才能摆脱生死轮回,达到与梵天的合一,进入极乐世界。他们对婆罗门的优越地位越来越心怀不满。许多沙门思潮的教派暗中受到刹帝利的支持,王公们的杉木大厅里经常传来阵阵喝彩,远方来的沙门正聚集在这里,向婆罗门至高无上的地位发出挑战。 统治各国的刹帝利贵族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强盛的大国不断侵略兼并弱小国家。弱肉强食,狼烟四起,使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吠舍是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后是首陀罗,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后裔。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不应当把任何忠告(自己桌上的)、任何残肴、任何献神的食品给予首陀罗。”杀死婆罗门者要处以极刑,而杀死首陀罗者只要简单地净身一次,就像杀死牲畜后一样。法律严禁首陀罗和别的种姓通婚,否则生下来的孩子就成为“不可接触的人”,地位*为低贱。这种人世世代代操着下贱的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富有的刹帝利、婆罗门和商人拥有堆积如山的财富,穷人却只有身力不支的劳苦。婆罗门教维护着种姓制度,声称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膀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脚底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姓的贵贱,因而种姓制度是神圣不可动摇的。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动乱的时代,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惶惶然,不知何以自保,不仅贫贱者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富贵者也在探索摆脱困境的道路。 ……
哲学/宗教 宗教 佛教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