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作者:谢继胜[等]著

开 本:26cm

书号ISBN:9787802534926

定价:264.0

出版时间:2014-12-01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 专题研究 ; 图版分析两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 飞来峰、灵隐寺与飞来峰早期石窟造像、飞来峰元代藏传造像出现的背景、飞来峰元代造像、飞来峰藏传造像的风格渊源与历史文化价值等。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目录

前言一
前言二
上编 专题研究
飞来峰石刻造像的题材、风格与历史渊源熊文彬谢继胜
一、飞来峰、灵隐寺与飞来峰早期石窟造像
二、飞来峰元代藏传造像出现的背景
三、飞来峰元代造像
四、飞来峰藏传造像的风格渊源与历史文化价值
“江南释教总统的功德”——13世纪末蒙古统治下的杭州汊藏佛教艺术
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内容叙录
飞来峰石刻梵文陀罗尼的兰札字体
下编 图版分析
附录相关论文与研究综述
元代杭州的藏传密教及其有关遗迹
神通、妖术和贼髡——论元代文人笔下的番僧形象
THE PORTRAIT IMAGE OF YANG RINCHEN SKYABS AT FEILAIFENG OF HANGZHOU AND ITS RECEPTION IN THE YUAN AND MING PERIODS CHANG Qing
杭州飞来峰高僧取经组雕内容与时间再分析
飞来峰造像调查研究历史的回顾
参考书目
索引
图版目录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节选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正是这种适应和变化,藏传佛教艺术逐步开始与汉传佛教艺术融合,冷泉溪南岸的文殊菩萨即是其中成功的范例。此尊文殊菩萨的五叶冠、圆形大耳环、佛冠后飘举的宝缯、手印、法器(莲花、剑与梵箧装经书)和胸部项链、双臂的臂钏的处理等都是一片藏风,而丰颐的面部造形、身上的袈裟及其衣褶和莲座上悬瀑的袈裟造形及其褶纹的处理则体现出强烈的汉式风格特征。又如第30龛布禄金刚宝藏神,鼻和嘴唇都非常写实,脸颊丰厚富有肌肉感,面部特征已经销蚀了梵相色彩,胸腹外突且有松懈下坠感,其处理方法与布袋和尚的腹部处理相同,这是当地汉人工匠作西天梵相时失掉的原作精髓,而藏传佛教13世纪前后的护法神、大成就者造像,其袒露的胸腹,腹部虽然鼓出,凸出于胸部之上,但毫无臃肿累赘之感,似乎在庞大的身躯内酝酿着一种即刻喷出的能量,这尊宝藏神造像温和、柔弱的原因是艺术家没有找到踏在海螺座上的右腿着力点,使其失去支撑,重量落在臀腹部所致。第76龛绿度母造像同样如此,虽然完全按照仪轨造像,但给人的整体印象却没有东印度波罗的韵味,腰腹胸臂的处理失掉了藏传度母的女性特征,略呈慵倦之态,其坐姿与藏传度母(例见图16)区别在于:飞来峰度母模仿水月观音造像,腿部抬起,致使身体重心落在臀部,艺术家细致地刻画了腰间因坐姿形成的肌肉凸起,从而失掉了度母的轻灵飘逸而变得更加沉静中庸,表现了汉地艺术对藏传佛教造像的创造性的改变。正是这种融合,使藏传佛教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适应了内地文化及其审美倾向,从而对后来明清宫廷和内地民间以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艺术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飞来峰藏传造像的风格渊源与历史文化价值  分析元代飞来峰藏传佛教造像的风格渊源,人们自然把这些作品与元代宫廷活跃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及其僧人联系起来,认为飞来峰藏传造像的粉本必定是萨迦派僧人的杰作,遵循萨迦派的艺术风格。然而,飞来峰造像年代明确的题记中,我们没有找到明确无误的与萨迦派相关的藏僧题名,也没有发现萨迦派尊崇的大黑天神(宝成寺出现大黑天神是元军继续南下以后的1322年)。如上所述,元军攻陷杭州是在1276年,次年,即至元十四年二月,元世祖随即“诏以僧亢吉祥、怜真加(杨琏真伽)、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四年之后(1282),杨琏真伽就开始造像,至至元二十九年(1292)这批造像完成,仅十年时间。综观整个的飞来峰造像,无论是藏传还是汉传,应该都是同一批当地工匠完成的。因为每一龛造像的细部雕凿手法都是完全一致的,可见没有藏区的艺术家参与其事。可以设想,四年的时间或许还不能培养出当地通晓藏传造像神韵的熟练工匠。所以,飞来峰造像除个别作品外,所谓汉藏样式的区别只是造像形式的不同而没有作品内在气质和意韵的差别。  ……

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

哲学/宗教 宗教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