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平庸
中庸不平庸作者:段易良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9003008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08-02-01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
中庸不平庸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传统儒家的中庸哲学为基础,选取其中能够指导当代人为人处事的经典语句,加以现代化的解释,如“和而不流”、“强大在于坚持”、“家和万事兴”、“危险的越位”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励志意义。另外,本书还融入了作者本身的生活感悟,附加以恰当的历史人物故事,有感悟、有故事、有文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中庸不平庸 目录
前言中庸之道与现代生活1、什么是中庸
2、中庸与《中庸》
3、中庸之道至高无上
4、道不远人
5、中庸的难与易
6、似是而非的反中庸
7、什么是诚
8、心灵相通
9、魅力从哪来
10、为什么要慎独
11、诚信也是生产力
12、以诚待人终得人心
13、诚信的限度
14、控制好情绪
15、先高明,后中庸
16、小的价值
17、平凡见证大道
18、求人先责己
19、家庭第-
20、中庸的夫妇之道
21、孝也要讲中庸
22、孝可以治国
23、过犹不及
24、贤者的过错
25、肠不可冷,腹不可热
26、隐恶扬善
27、从俗的妙用
28、恪守本分
29、什么是幸福
30、得之安然,失之泰然
31、气度是成事之本
32、为人厚道才是真精明
33、与时变化
34、脚踏实地
35、和而不流
36、中立才能自立
37、有德必有位
38、强大在于坚持
39、正兵与奇兵
40、君子之交
41、中庸的上下关系
42、为上之道
43、为下之道
44、到位不越位
45、如何有效提意见
46、怎样才能得人
47、说话的艺术
48、识人的诀窍
49、中庸不是教条
50、中庸不平庸
中庸不平庸 节选
中庸之道至高无上
中庸是至德
《论语》和《中庸》都记载了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评价:“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也是目前所见到的《论语》中孔子对中庸的唯一论述。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万世的师表、儒家的宗师孔夫子对中庸作出了如此之高、独一无二的评价呢?
儒家对历史的基本态度是厚古薄今,认为*好的时代是上古的尧舜禹时期,以及接下来的夏商西周三代。我们在**章里提到,尧、舜、禹禅让的时候,他们对“下一届”的殷殷嘱咐,不外乎一个“中”字。朱熹说:“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尧、舜、禹是古代的圣明君主,是天下**流的大圣人;禅让是将整个天下托付给别人,是天下**等的大事情。以天下**流的大圣人,来做天下**等的大事情,在授予和接受的历史性时刻,所叮咛告诫的,不过是保持中道,那么天下的道理,还有比中庸更大的吗?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至少有这样四层意思:一是中庸之道是儒学中*高的道理,儒家之学可以称作是中庸之学;二是中庸之道是世界所有哲学共同认可的理论,是人类智慧不约而同的一致见解;三是中庸之道是古代各种哲学中,对现代人而言*有意义的理论;四是中庸之道是各种理论中*适合用于指导实践的,把它当作生活准则可以无往而不利。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为什么孔子只有一次直接提到中庸呢?历代的学者都认为,那是因为中庸的道理实在太高,必须把它放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理解,才能正确的把握,单是就中庸而讲中庸,落实不到实际上,会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负面效果。其实,通读《论语》,孔子所有的言论都贯穿着中庸的思想。例如,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想要加快点速度吧,往往反而完不成进度;又比如,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从来没有听孔夫子讲过人性和天道之类的理论,原因就是这些理论距离现实太远,过多地讲这些东西容易让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等,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体现着中庸的思考方式。
中庸思想既包括极其高远的理想和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这是中庸的哲学部分;也包含极其高明的人生智慧和对当下生活的体悟,这是中庸的实用部分。虽然我们关心的只是它实用的一面,哲学性的思想留给哲学家去研究,不过我们不能忘记,它的实用性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哲学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也就区别于一些教人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教人真正读懂人生的大智慧。
全世界的共识
中庸之道是儒家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佛祖释迦牟尼与孔子大致同时。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时候,释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当时哲学界有一些比较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等等,有人拿这些问题问释迦,大抵皆答以“无记”(无记是佛教术语,中性的意思,或不下断定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我不知道”)。为什么无记呢?因为释迦以为不必研究这些没有益处的问题,应当把精力放到实践上。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极端,主张破除对外物和内心的执着,以获得合适的“中”。例如,大家都知道佛教认为“万法皆空”,其实它也反对把什么东西都看作是空,既反对“有执”,又反对“空执”,所以当时佛教又自称为“中道教”。
成功/励志 处世学 为人处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