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

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

作者:(加)巴肯 著,朱近野 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208075863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08-02-0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 内容简介

短短150年间,股份公司就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具支配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今天,股份公司统治着我们的生活。它们决定我们吃什么,看什么,穿什么,在哪工作,做什么。我们被股份公司的文化、符号、意识形态所环绕,无处可逃。它们就像当年的教会或者君主一样,摆出一副一贯正确的、全能上帝的姿态,用辉煌的建筑和精致的陈设来制造自己的光辉形象。它具有人的权利却没有人的道德感,惟利是图、剥削成性。如果它的破坏性行为不受到限制,将危及整个地球生态、人类健康,甚至社会形态,并将导致它自身的崩溃。
  为写作本书,作者进行了范围广泛的采访,如美国辉瑞制药的CEO汉克 ·麦金内尔、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著名批评家乔姆斯基,从多个视角考察了股份公司作为一种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性,并提出了改善目前现状的可行方案。

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 目录

序言
1.股份公司的帝国之路
2.新的形象,旧的公司
3.外部化的机器
4.民主有限
5.公司无限
6.估算未来
注释
部分参考文献

公司-对利润与权力的病态追求 节选

1.股份公司的帝国之路
  短短150年间,股份公司就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一跃成为当今世界*具支配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今天,股份公司统治着我们的生活。它们决定我们吃什么,看什么,穿什么,在哪工作,做什么。我们被股份公司的文化、符号、意识形态所环绕,无处可逃。它们就像当年的教会或者君主一样,摆出一副一贯正确的、全能上帝的姿态,用辉煌的建筑和精致的陈设来制造自己的光辉形象。股份公司渐渐开始获得对本负有监管职责的政府发号施令的权力,并且接管了原本深深植根于公共领域之中的社会。股份公司惊人的崛起和当前的绝对统治地位是现代历史中*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特别是它那不祥的开端。
  远在安然丑闻曝光之前,股份公司还只是经济组织的一个非常新的变体时,它就已经被卷入各种腐败和弄虚作假的丑闻当中。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股票经纪人,也就是俗称的掮客,逡巡在后来变得声名狼藉的伦敦交易所咖啡馆,穿梭于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康希尔区(Cornhill)和伯青街(Birchin Lane)之间错综复杂的小道,等着幼稚轻信的投资人出现,好卖掉他们手上皮包公司的股票。这种皮包公司总是昙花一现,做点投机买卖,然后马上倒闭。在1690年到1695年之间从事交易的93家公司中,到了1698年,就只剩下20家。1696年,英国贸易委员会(the commissioners of trade for Eng1and)的报告认为,股份公司已经“完全堕落”,因为他们将公司的股票卖给“对公司一无所知的人们,这些人被编造出来并故意散播的股票声誉所吸引,所关心的只是股票的市值是否持续增长”。尽管贸易委员会对股份公司的恶行感到恐慌,但他们可能并不觉得惊讶,仿佛一切都是意料之中。
从股份公司在16世纪诞生的那一天起,生意人和政客就对这种组织形式抱有怀疑态度。当时流行的公司组织形式是合伙制,采取这种组织形式的企业牵涉的人员相对比较少,企业依靠个人之间的忠诚和互相信任来维持,成员以自己的全部财产为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与此不同,股份公司将所有权与管理分离开来,一群人充当董事和经理人,负责公司的运作,另一群人则充当股东,他们投入资本,对公司享有所有权。这种独特的设计被广泛认为为腐败和商业丑闻大开了方便之门。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一书中警告说,因为管理者不可能对“其他人的财产”付出十二分的关心,“管理疏忽和挥霍浪费”毫无疑问会成为股份公司运作的必然后果。事实上,到1776年他写下这些话的时候,股份公司在英国已经被禁止长达50年之久。1720年,英国议会受够了股份公司的胡闹在交易所造成的间歇性动荡,宣布股份公司为非法(只有极少数例外情形)。正是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倒闭丑闻促使这项法案*终获得通过。
1710年,为了与南美的西班牙殖民者合作进行垄断贸易(包括贩奴贸易),南海公司成立。它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是一个骗局。它的管理层统统来自政界的显赫圈子,对南美洲一无所知,只有非常疏远的关系(他们中的确有一个人的表兄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而且他们本来就应该清楚,西班牙国王不可能把他的南美殖民地贸易权授给外国人。其中一位董事曾被迫承认,“除非西班牙人昏了头……放弃自己的生意,扔掉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惟一有价值的地盘。总而言之一句话,一心要跟自己过不去,”他们才可能放弃在自己的殖民地上拥有的贸易垄断权。然而,南海公司的管理层仍然向投资者许诺说会有“丰厚的回报”,堆积如山的金银唾手可得,就等着英国出口日用品来交换,比如柴郡奶酪、封蜡和盐渍品。
投资者囤积公司的股票,后者的股价在一年之内戏剧性地翻了六番。然而一旦持股人清醒过来,意识到这个公司其实毫无价值,恐慌之下迅速抛售,股价马上急剧下跌。1720年,欧洲大瘟疫的爆发使得公众的焦虑被激发起来,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他们“被一种迷信的恐惧所控制,认为瘟疫是上帝对人们的拜金行为的惩罚”。在这种背景下,南海公司迅速倒闭。大笔财富化为乌有,人们的生计毁于一旦,公司董事之一约翰•布兰特(John B1unt)被一名愤怒的持股人枪杀身亡。暴民包围了威斯敏斯特宫,国王不得不马上从乡间回到伦敦处理随之而来的危机。因为存在“恶意欺诈和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南海公司的董事全部受到议会的审判,被判处罚金,部分人遭到监禁。甚至有一名议员要求将他们塞进装满蛇和硬币的布袋,一起扔进河里淹死,当然他们还是免于此类酷刑。至于股份公司,1720年议会通过“泡沫法案”,该法案宣布,凡是创立“被认为是股份制”的公司,并且在无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发行“可转让股票”的行为,皆为非法。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商业道德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员工培训与塑造     下一篇:领导者形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