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经典之美

首页 > 图书 > 教育类图书/2020-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演说经典之美

演说经典之美

在学术的讲演中聆听经典的秘密

作者:孙绍振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679-3

定价:49元

出版时间:2017-04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大的失误,却盯住我小小的误差不放?伽利略的这个实验,显然没有成功,但伽利略凭什么创造了自由落体等速的学说呢?他主要是靠演绎推理,这种特殊推理可以叫作“思想实验”:他先假定,把两个重量不同的金属球连系在一起。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原理,重球由于受到轻球下落速度慢的拖累,速度因而减慢。故二者相连比单个球下落要慢。但同样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两个球连系在一起,则意味着变成了一个球,重量比原来的任何一个球都要重,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原来任何一个球都要快。由于这两个结论互相矛盾,因而其前提不能成立。

  这本不是太专业的问题,而梁衡却大而化之。可能是由于记者出身,又

  是政府官员,对于历史文献并无兴趣涉猎又完全忘记了余秋雨的文化人格批

  判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互阐释,他的文化散文是典型的“两张皮”。

  文化景观与历史故实是一回事,他自己的人格是另外一回事。梁衡并不理解

  伽利略,伽利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看来梁衡连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

  都没有念过。伽利略是一个向现实非常妥协的人,他不是布鲁诺,不会像布

  鲁诺那样献身鲜花广场的火焰。梁衡不是没努力用自己的灵魂去重新塑造伽

  利略,而是梁衡的灵魂,没有同化的强势,缺乏用想象来统一几个不相干的

  东西的才华。其次,梁衡的想象和语言也跟不上趟。这就产生了只是以记者

  和官员思维来代替历史人物的思维,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在他那里都是忧国忧民。忧国忧民有这么个凄惨法的?为什么要把

  这个弱女人的个人的忧愁硬扯到忧国忧民上去,这就说明,作者灵魂太狭隘

  了,学了余秋雨还是原封不动,没有长进。(笑声)

  我之所以要提起这些煞风景的事情,实在是痛感于世道太不公平了,模

  仿余秋雨的,跟着余秋雨转,才力不济,学不像的,貌合神离的,纷纷得奖,

  余秋雨却给人骂得狗血淋头。弄得不管写出什么新作,都有人来骂一通。

  直到他宣布“封笔”,弄得一下子鸦雀无声,一些人士并未感到失去对手的

  寂寞,纷纷热闹地班师回朝。我们文坛的破坏性是不是太凶残了?是不是太

  黑暗了?(掌声)

  真正有欣赏力的读者从余秋雨的散文中,看到了审智的沉思,就为这种

  突破,热烈地欢呼。一切自然和人文景观,经过他余秋雨式的语言,以余秋

  雨式的想象、余秋雨式的诗情和余秋雨式的智慧,余秋雨式的话语在余氏文

  体中相互阐释,就焕发了新的生机,产生了破天荒的新的面貌。在中国文学

  史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以西湖的景观为例,不管是

  白居易的“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还是苏东坡的“水光潋

  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还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是陆游的“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还有钱谦益那样的“孤山

  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都没有脱出诗化自然环境的美学想象境界。

  到了乾隆皇帝那些西湖诗中就变成不断重蹈匠气的窠臼。就是到了现代和当

  代的诗化散文中,还没有一个人能把大地山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地统一在一个意象中进行深度的智性阐释。像余秋雨这样,让西湖水波融进

  了千百年的宗教学术文化和历史人格。没一个人这样得心应手过。

  ……

  (节选自《正眼看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20

开 本:16开

字 数:390千字

演说经典之美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