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与青少年教育

首页 > 图书 > 教育类图书/2020-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网络效应与青少年教育

网络效应与青少年教育

作者:周祝瑛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705-9

定价:20.00元

出版时间:2017-08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三、网络时代中体验教育日益重要
如今的年轻一代每天宅在家里(室内) ,缺乏体验的人生,体验教育更显必要。例如,笔者在课程中实施了几年的“仿真约会”作业,用意即为让平常习惯于用计算机交谈的大学生,可以暂时离开计算机、手机或者Facebook等,真正面对活生生的异性,进行真实的互动、交谈甚至出游。
其实体验教育植根于实用主义的思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民主运动、科学思潮的发展,传统课程与教法受到严重挑战,影响了学校课程时间的分配,亟需以活动代替课堂、以具体操作代替纸笔测验、引进选修代替必修等改变。
四、体验教育为什么重要?
体验教育(experiential learning or adventure education)指的是个人透过真实体验机会,获得知识建构和操作技能,进而提升自我价值的历程。如同希腊哲人柏拉图 (Plato)所言:与一个人游玩一小时,会比跟他交谈一年更能理解他(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an individual during an hour of play than in a year of conversation)。这与美国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的“做中学习”教育理论相仿。
另外, 如观察一般人的平均学习记忆量的保留效果,发现粗略读的效果仅占全部学习量的10% ,听则占20%, 观看 (赏)占30%。如果能透过听与看方式则学习增加到50%,如果学习过程中能与他人讨论,学习量则增加到70%。至于亲身经历 (动手做) 的学习量则提升到80%,仅次于能够教别人的95%。这样的结果正好符合古谚所云: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就学会了(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understand)。
体验教育除了可以增进学习者对自我的了解、激发参与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与意愿外,更可因此提升学习者的自我信心与价值,透过实践而改善人际关系。如果在体验教育中增加一些有关冒险与刺激的活动,可以激励参与者进行探索的意愿,甚至突破个人原本的成长局限。
反观我们的传统教育,大多重视记忆与演算,强调动脑而少动手。加上学习过程长期受制于考试领导教学,许多非考科却“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工艺、家政等,在学校中往往成为次要的学习活动,连建立科学素养与技能的训练,如科学实验与体验学习,也往往受到严重忽视,导致学生缺乏体验学习与动手操作的机会,也造成教育程度越高的民众动手能力越弱的情况。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因素与父母观念使然,很多家庭不重视艺术教育,学校又多放弃艺术课程,导致整个社会公民的艺术素养与工艺等动手操作能力普遍低落,连带影响了民众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甚至身体而力行的能力都不易改善。结果一旦遇到强大的消费潮流,加上网络世界的推波助澜,在五花十色的广告、媒体等刺激与操控下,民众的批判能力与主动选择权,几乎为之弃守!
五、“小确幸”仍需由体验教育习得一技之长
诚如“台湾儿童福利联盟”公布的2014年台湾中学生未来志向调查,发现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倾向以厨师、面包师、职业运动员及美容、美甲、美发师等以拥有一技之长的“小确幸”工作为职业志愿。许多青少年以为上述工作比较简单,不必读太多书、考太难的试,容易获得长期稳定的就业机会。然而这些想法似乎有所误导,这些行业职业素养与能力养成过程的辛酸与基本功夫,就绝对与体验教育息息相关。
以过去一连串食品安全问题为例,举目满街的餐厅与超市,除了每天令人心惊胆战的中标食品下架消息外,几乎看不到一家企业、商店或厨师、面包师的行业公会,能够出来用专业知识与经验,教导民众如何选择与辨识好的食用油与食品!尤其中小学或大学相关科系,应善于利用这些议题进行机会教育,透过课堂中的生物、理化、数学,甚至国文、英文等课程,透过实作与体验等练习,将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常识与技能,带领下一代习得如何避免成为黑心商人的牺牲者!透过知识与实用技能,成为聪明的消费者,在享受美食之外,也有能力分辨食品安全、为自己与家人的健康把关。如果学校在教学生学会应付考试与升学之余,也能善用这些可以实际体验的机会教育,那么未来这群以厨师、面包师、职业运动员及美容、美甲、美发师为职业志愿的学生成年之后,或许会比较懂得如何避免眼前利益,透过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坚持敬业精神。
对于另一群有志于选择“硬科学”(STEM,代表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等领域)的青少年,教育与科学部门则应积极支持中小学成立与上述有关的探索性社团,并且学校中的实验课与实习课应确实落实动手体验的机会。如此一来,虽非要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至少能够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与判断力的公民,避免沦为科学文盲,懂得活用科学知识,在生活便利以及环境永续中做出正确判断与选择。
因此,从近来食品安全问题来看台湾中学生“小确幸”的愿望,不但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其实仍需要不断充实相关的专业知识、就业态度与技术,也反映出现行台湾教育中的盲点。更提醒学校与主管当局,须彻底检讨考试与标准答案的入学方式。面对许多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主动探索动机的学生,如何尽力去激发出一丝兴趣与好奇,即使在充满小确幸的志愿中,也能活出自在与自信的探索人生!引自周祝瑛:《从虚拟走向实体世界》,《师友月刊》,2014年12月,第270期,第1-4页。
最后,本书的完成要特别感谢以下人士:蔡晨雨女士在本书的资料搜集和编纂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姒依萍女士、陈膺宇博士与健扬,对于全书文字的逐一校对,为本书增色不少。最后,要感谢前福建教育出版社黄旭社长,对于本书最初构想的提点,林云鹏先生在出版过程的协助,作者在此一并致上最高谢忱!
 
周祝瑛谨致于
台湾政治大学指南山城
2017年仲夏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08

开 本:16开

字 数:97千

网络效应与青少年教育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