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的叩问 : 人教版精读课文教例精编. 七年级
“教什么”的叩问 : 人教版精读课文教例精编. 七年级作者:蒋红森 雷介武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000-5 定价:46.00元 出版时间:2015-1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教例1…………………………………………………………罗红俊/233
教例2…………………………………………………………姚天芳/239
社戏
教例1…………………………………………………………谈君山/247
教例2…………………………………………………………李红梅/254
教例3…………………………………………………………刘琼/259
安塞腰鼓
教例1…………………………………………………………胡慧玲/266
教例2…………………………………………………………谈君山/273
口技
教例………………………………………………………… 魏全亮/281
伟大的悲剧
教例1…………………………………………………………彭锋/287
教例2…………………………………………………………何汉池/292
在沙漠中心
教例……………………………………………… 马燕凌王盛/299
003
猫
教例1………………………………………………任桂华董尚元/304
教例2…………………………………………………………耿洁/311
斑羚飞渡
教例1…………………………………………………………许莎莎/319
教例2…………………………………………………………孙晓林/324
狼
教例……………………………………………… 冯登峰冯红
精彩节选
前言
有选择,就有效益
——阅读课选择“教什么”的三个考虑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蒋红森
阅读课选择“教什么”,涉及到三个要素的综合处理问题:一是课文,面对“这一篇”课文选择教什么;二是学生,面对“这一班”学生选择教什么;三是课时,在“一课时”这个时空内选择教多少。综合起来,关于阅读课“教什么”的问题,是指教师如何从班级学生语文学习实际出发,从“一课时”可以实际解决问题的量出发,从“这一篇”课文中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完成一个有效的语文学习的过程。研究阅读课“教什么”的问题,当然是为了提高阅读课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得到“有差别的”共同提高和发展。
第一,面对“这一篇”课文选择教什么。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独特的“这一篇”。任何“这一篇”课文,其作为自然文本的价值是多样的,是丰富的。这一点应该说已经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无须多述。
问题是,面对课文作为自然文本的丰富多样的价值取向,我们从课文中选择什么内容来进行教学?或者说,选择什么内容进行教学才是恰当的教学选择,才是有效的教学选择?回答这个问题,要抓住三个基本点:
第一个基本点: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近语文”的吗?
我们知道,作为自然文本,特别是经典的文学类文本,往往有其社会学层面的文本意义,有文学史层面的文本意义,有美学层面的文本意义,还有作为语文学习用件的文本意义,等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本意义中选择哪些意义内容来进行教学呢?当然应该是最接近语文学习的内容,当然应该是最有助于达成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意义内容。我们把自然文本中适合教师进行中学语文教育、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文本内容,称之为“近语文”文本内容。
以《变色龙》为例。《变色龙》作为一篇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在社会学层面上的“镜子”功能和文学史层面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性,以及美学层面上的人物塑造的典型性、讽刺艺术的深刻性等等,均是它作为自然文本的经久不减的艺术魅力的表现。与此同时,当《变色龙》作为一篇课文成为学生的阅读文本,成为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份资源和用件时,这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语文阅读功能就必然得到凸显,比方说,通过阅读这篇小说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了解鉴赏小说的途径,通过品味小说语言感受语言的表现力等等。面对这诸多的文本价值取向,如果我们从“中学语文学习应该学什么”这个角度出发,不难看出,《变色龙》这篇小说的美学层面的文本意义以及作为资源和用件的阅读文本意义,都是《变色龙》这篇小说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近语文”选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