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赵汝珍讲古玩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古玩-赵汝珍讲古玩

古玩-赵汝珍讲古玩

作者:赵汝珍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6030458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08-03-01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古玩-赵汝珍讲古玩 本书特色

本书二十万言,初版于民国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印五百部,未兼旬即完全售罄。再版于同年十月二十三日。至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作者撰成《古玩指南续篇》二十万言,上市即售罄。同年六月再撰《古董辨疑》十六万言,依旧畅销。
  北京出版社以“无可替代”评本书:“赵汝珍编述的《古玩指南》就被公认是一本好书。赵汝珍是清末大理院少卿、即古玩家余戟六门的女婿、琉璃厂萃珍斋的东家,对古玩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古玩指南》于一九四二年出版,一代又一代的古玩收藏爱好者受到它的影响。该书在古玩鉴别、辨伪、仿制等方面的知识,是其他古玩书籍所无法替代的。”(2005年1月版)
  吉林出版集团以“影响深远”评本书:“该书在古玩鉴别、辨伪、仿制等方面的论述,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纲举目张,影响深远。其援引《洞天清录》、《格古要论》、《遵生八笺》、《陶说》、《饮流斋说瓷》等前代文玩著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辨其得失,细加考证,原原本本,俱为可观。……况且今人著述,其重要论据常常援引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的记载、以证明其权威性,跟风赵汝珍对古玩收藏鉴赏领域产生的影响。”(2007年1月版)
  文先国以“玩智慧”论古玩行:“介入古玩行中者,达官贵人、名流绅士有之,专家学者、平民小卒有之,皆性情中人,皆执著文化之人。与其说玩的是心跳,不如说玩的是智慧。人生舞台本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智慧演练场、古玩市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雅的智慧场所。”(《古玩市场·古玩人》)
  刘京以“勤劳与智慧”论古玩:“古玩是全为类的文化遗产,它需要珍爱,收藏和继承。一件精美的伟世之作或许在反映一个时代的某种思想特征和文化品位,从中可以窥视我们古老民族的勤劳与智慧。这就是古玩艺术品的精深魅力以及惊人价格所在。”(《说古玩》)
  张峰以“盛世收藏”说古玩:“在中国数千年的收藏历史上,呈现出三次全国性的‘收藏热’,分别为北宋末年、康熙年间、清末民初。……目前出现的‘收藏热’正是太平盛世的显著标志。”(《盛世话古玩》)
  金眼以“没有诈骗之说”论古玩行业:“实际上买卖古玩是买卖双方知识领域方面的较量,也许专家卖漏了,也许买家买假了买错了,只能各自总结经验教训,它与欺诈行为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所谓古玩行一般人不敢涉足,难就难在真假上,对外行人来说无法理解古玩业的内涵。”(《古玩行业及古玩商》)

古玩-赵汝珍讲古玩 内容简介

清之前『古玩』称『骨董』,骨者精华,董者知晓,『骨董』即明晓先人遗存之精华。『古玩』实代表一民族智慧之高低。洋人尚力,近代以来直觉百事『中不如西』,惟古玩一项,颇感『西不如中』。中华古物之精美,使洋人况相折腰,叹曰:一民族智慧如此之高,焉能永远落后!

古玩-赵汝珍讲古玩 目录

**章 古玩总述
第二章 书画
第三章 瓷器
第四章 铜器
第五章 古钱
第六章 宣炉
第七章 古铜镜
第八章 玉器
第九章 砚
第十章 古墨
第十一章 古书
第十二章 碑帖
第十三章 各代名纸
第十四章 古代砖瓦
第十五章 偶像
第十六章 印章
第十七章 丝绣
第十八章 景泰蓝
第十九章 漆器
第二十章 宜兴壶
第二十一章 珐琅
第二十二章 料器
第二十三章 法花
第二十四章 牙器
第二十五章 彩墨
第二十六章 笔格
第二十七章 竹刻
第二十八章 扇
第二十九章 木器
第三十章 名石
代跋

古玩-赵汝珍讲古玩 节选

章 铜器

 **节 铜器源流

    吾人所使用之祭祀、享燕、饮食、烹调及日用诸器皿,为数至多,为质极繁。但在古代各种质料尚未发明之时.其一般平民之惟一用具即系陶器,而帝王及上层社会为表示优异则均用铜器。盖古代铜器均系原铜.原铜之产生永远与金银混合。古时分金之术未精.所有铜质仍均包含原产之金银在内。

故虽名日铜,其实乃铜与金银之化合物。在当日未有纯金之时,一般人之视铜亦犹吾人今日之视金.固人人认为惟一无二之贵重品也。非国家*重要之典器不能用铜,非上层社会之人亦无力用铜。铜器之重要亦犹今日之金器,于用途及制作自必加意经营。此所以古代铜器能若斯之精妙也。考铜器之肇始并无正确之记载。故确实启用年代亦不可考,惟一般之断定均谓起自黄帝。

据《子华子》载,黄帝之治天下,百神受职于明堂之庭,帝乃采铜于首山,作大炉铸神鼎于山上。是虽未说明铜器之由此作始.但在此前并无铸铜之记录,是铜器之始于黄帝固极合理者。惟仍有主张铜器之发端远在黄帝以前者。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收藏/鉴赏 收藏百科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筷子套收藏与鉴赏     下一篇:明式家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