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作者:肯特里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50257719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5-09-01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目录

第 一讲 赞阴影
第 二讲 殖民地起义简史
第 三讲 垂直思考:一部约翰内斯堡传记
第 四讲 实用认知论:工作始终的生活
第 五讲 赞误译
第 六讲 反熵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节选

造马
我们拿来一组撕成碎片的黑纸.开始这是一张白纸上的一堆黑纸片,也许让人想到罗伯特·马瑟韦尔9.接着我们将它们来回移动,重新安排.那么现在是从整体看呢,还是我们无法阻止自己将这些纸片的拼合看成是一些形态、某种图式或一匹马?提示:这不仅是主观意愿上对不信的悬置—我们知道自己看到的是撕碎的黑纸,但却假装看到的是一匹马.远不仅如此.事实上,我们无法阻止自己不看到那匹马.我们需要努力甚至刻意视而不见,才能将这些形象看作是撕碎的黑纸.更确切地说,是将它们只看作撕碎的黑纸.其实我们两者都看见了,我们并没有被愚弄.马和纸都在那儿,这是非情愿地悬置不信.
当我们说这里有一匹马时,我们的意思是说纸上有些东西可以触发我们的认知,将其看成一匹马.知道和辨认之间有重要的区别.叫人画一匹后腿直立的马并不容易(除非你是德拉克罗瓦):臀部以下多远画蹄子?下颌骨和寰椎边缘间的角度是多少?鬐甲到颈脊和肩的比例关系如何?肚子能撑住怎样的脊柱弧线?从马的后腿上部到肢关节如何描画?但是,只要挪动和调整这些纸片,一匹马就可以在你面前抬起前蹄.有些事物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而有些我们不知道也可以辨认得出.
这种追寻意义的压力(获取碎片,完成图像)不仅出现在我们观看阴影时,也存在于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中.在这里,"观看"成为一切图像以及所有我们理解世界途径的隐喻.
即使形状减少,图像简化,我们还是能看到马.即使只有单一的字形,我们还是能看到马的碎片,并从中重建出洛西南特10.
我们体内所感受到的马或说马性(horse-ness)等待被触发.洛西南特、比塞弗勒斯11、特洛伊木马、斯塔布斯12的马,以及赛马冲过终点的决定性照片,这些都已然存在.这是双向过程:纸片朝我们走来,而我们对马的感觉走了出去.我们在半路遇到世界.这些黑色的纸片已成为一张膜,穿过它我们就遇到了世界.既明显又令人惊讶.绘画成为交会点,也成为外部世界遇到我们的起点—我们在这里遇到斯塔布斯、洛西南特和百科全书词条;遇到十岁时骑马的回忆,翻身落马脚卡在马镫里被拖着走的记忆,沿高尔夫球场的第九球道,在度假胜地撒尼帕斯.
在大脑那无声无形的前庭之中,图片被捕获、理解、审问、送出、刷新,像马匹一样被送进休息区.纸张就是视网膜的可见延展,是已知但不可见事物的象征性表达.我们朝着图像所做的运动,我们的投射就是睁着眼睛在这世界观看的重要部分.
回到柏拉图的洞穴:从墙上辨认影子的形状并无过错,这不是人们被幻觉控制的反常情况,世界的全部意义正是这样被领会和理解的.
纸之膜
所有绘画作品都是以纸张作为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薄膜.在极端情况下,如错视画13中,膜变得几乎看不见,而我们认为直接看到了世界—书,纸牌—而不是人造的娱乐.虽然大多数时候,错视画的乐趣在于被骗却没上当,这是自欺欺人的乐趣.我们所意识到的双重游戏,已然变为三重游戏:我们已知的书和纸牌;我们意识到的颜料、油、釉、画布和它们创造的书和纸牌的假象;以及我们自身,即有自我意识的观看.
南非北部的占卜体系与错视画正相反.据我所知,此类占卜活跃于非洲东海沿岸.布面或是画布上所有可能指向意义的线索—无论是形状、阴影,还是形式—皆为空白.类似罗伯特·莱曼15的作品.一间昏暗的房间,墙上悬挂着一块白布.在占卜师的帮助下,来客凝视布面,并从中看出未来的图景和敌人的形象—这全是眼睛向外的投射.
我们在"我梦到"和"我在梦中想到"之间的困难空间中穿行,却浑然不知自己就是体内事物的投射者和接收者,或说是外部世界的接收者和传送者.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作者简介

威廉·肯特里奇:1955年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他的创作媒介涵盖剧场、绘画、雕塑、电影和动画短片等,作品关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历史及哲学、文学、戏剧、早期电影和格局等主题。因其卓越的艺术和哲学领域的贡献,2010年获得“京都奖”艺术与哲学大奖;2011年被伦敦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2013年被耶鲁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谓。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巴黎卢浮宫和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阿尔贝蒂纳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圣保罗州立美术馆等国际机构举办展览。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绘画

在线阅读

上一篇:中国书法家全集--杨维桢     下一篇:服饰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