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作者:肯特里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50257719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5-09-01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本书特色
◆他的作品,被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收藏;他的展览,比利时王后亲临助阵,掀起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参观 热潮
◆他的演讲,登上哈佛大学百年诺顿讲堂,成就比肩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高居翰,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时代百大人物"
◆他是威廉·肯特里奇,他被评论界称为"自学成才的天才艺术家",他用6场诺顿讲座,分享30余年艺术创作的思考与方法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百年诺顿讲堂+6堂兼顾学术与诗意的精彩讲座+肯特里奇30余年创作理念全纪录+280幅高清作品图片南非著名当代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哈佛大学演讲集,全面记录他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考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 前言
将他的约翰内斯堡变成我们的宇宙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推荐序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 田霏宇
《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一书囊括了对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作品背后思考的综合阐述,更难得的是本书作者并非某位批评家或历史家,而是肯特里奇本人.2012年肯特里奇受邀进行诺顿演讲,哈佛大学创立于1925年的此项殊荣曾授予T.S.艾略特、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约翰·凯奇、内丁·戈迪默、奥尔罕·帕慕克等人.自创始至今近百年间,诺顿演讲一直强调对创新及诗意思考的*大化发掘.肯特里奇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及精力,对其毕生作品加以总结,将30年来盘旋在他脑海中的灵感和工作室中的想法编织成6场富有启发性的演讲表演,同时生动、有趣地结合了学术演讲的传统,于2012年春天以每周一场的方式呈现.6场演讲均在哈佛大学*重要的纪念性公共空间——桑德斯剧院进行,这座在美国内战后不久落成的华丽木制哥特式礼堂,以牛津大学谢尔登剧院为蓝本,作为对在战争中牺牲的校友以及他们为联邦主义主张所做贡献的纪念.《肯特里奇的六堂绘画课》*早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14年.
这一系列演讲不仅以肯特里奇的作品为线索,更以西方思潮发展串联.开篇的想法非常基础又十分具有颠覆性,从西方哲学的奠基性故事——柏拉图关于洞穴的寓言开始,实际讨论的是"暴力与囚禁",肯特里奇进而探索了殖民主义背后的知识神话,甚至对自己作为南非白人在殖民体系下被赋予的个人身份提出质疑.随后,他将目光转向他一直生活的城市约翰内斯堡,以及他的工作室,在这些演讲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更为宏大的历史与主题.系列演讲在对于时间、宇宙的沉思以及摆脱专制的幻梦中结束,这一讲的写作完成于公认的肯特里奇的杰作《对时间的拒绝》在卡塞尔文献展首展前的几个星期.肯特里奇演讲的配图并非传统的幻灯片与图片,而是自制的一些小短片,用来演示例如他用手翻动一本笔记的镜头,或是拼贴字词与图片,以和他在讲台前的演讲内容相匹配.在*后一讲中,他甚至实现了礼堂中的"哈佛自我"与屏幕上的"约翰内斯堡自我"之间的对话.这些举动在书中均以括号括起,如同戏剧舞台指令一般.
本书出版于肯特里奇中国大展"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札记"收官之际.2015年夏季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为中国观众量身打造的本次展览是对肯特里奇艺术生涯的全面考量.展览开端的《影子队列》——其重要性在本书**章"赞阴影"中有所阐述——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上的展示亦是肯特里奇作品首次在中国露面.而展览的压轴作品《论样板戏》则是试图通过"边缘的思考",这一他在绘画六讲后几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逻辑理念,把来自中国革命戏剧的图像放置在世界范围内相似或早先事件的语境之中.我非常荣幸能够策划这一展览,使得艺术家的实践能够以少见的全面程度呈现."边缘的思考"演讲本应被收录在一部传统形式的展览画册之中,并由其内容所暗示的语言逻辑——中文出版并留作文献.
有趣的是本书的英文标题Six Drawing Lessons,译成中文后有所丧失,而英文的结构令人联想到现代主义及观念主义的诸多佳作,如杜尚的《三个标准的终止》,这是故意用一组不准确的标尺来度量一米长绳子弯曲线条的作品.而"绘画课"(drawing lessons)既是指美术教育的*基本形式——学生在可以思考更复杂的构图和色彩之前需要上的素描课——又是指人们在得出结论前更为宽泛的智识过程.从历史事件或个人经验中学到一课(draw a lesson),等于要从中提炼出可以致用于未来情况的某种思想结晶.这一过程是通过理性思考及演绎*即刻甚至*感性的变化来扩充认知的,这也是肯特里奇经常批判的启蒙运动的基础,尽管他一直对其可能的(虽然也不太可能)实效不抱希望.
在UCCA展览期间,观众、记者及其他艺术家*常提出的问题就是肯特里奇的作品与中国观众之间是否有特定的关联.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并得出一系列答案,从或许因相对封闭的社会及文化系统(种族隔离制晚期的南非和改革初期的中国)引发的对人物画的坚持,到他并非近期才开始的用墨水及毛笔进行绘画与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呼应.但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肯特里奇能够从其周边的社会、国家、个人身份环境中提炼出对更为广阔的世界适用且急需的理念.由此,我想到1906年詹姆斯·乔伊斯在罗马一间公寓内写作《尤利西斯》时横行数月的瘟疫,"将他的都柏林变成我们的宇宙".近来,中国的艺术家们经常被要求面对世界为他们的祖国代言,讲述只有他们才会知道的"居住并生活在中国的意义"这种诗意的知识,而方兴未艾的中国能够在世界的圆桌上做出怎样的贡献仍未可知,肯特里奇见微知著的能力也许具有借鉴意义.
艺术 绘画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