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西藏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个真实的西藏

一个真实的西藏

作者:喜饶马玛 主编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010070360

定价:13.0

出版时间:2008-05-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清朝到康熙皇帝时,满清政府与藏族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清朝逐步了解到藏族地区各地在政治、社会、民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各地名称也不相同,清朝将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乌思藏”、“卫藏”,后来又由“卫藏”一词演变为“西藏”。“西藏”一词在《清实录》*早出现于《清实录》康熙二年(1663年)八月丙申条中:“西藏班禅胡土克图故,遣官致祭。”1721年清军驱逐侵扰西藏的准噶尔军后,康熙帝撰《御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记斯文,立石西藏”一语,这就正式把以拉萨为主的卫藏地区命名为“西藏”。
由于清朝将“卫藏”地区定名为“西藏”,“藏”成为“乌思藏”、“卫藏”、“西藏”称谓的关键字,“藏”从本来指年楚河流域和雅鲁藏布江上游两岸的专用地名变成对整个“卫藏”的简称,以后就有了以拉萨、山南地区为“前藏”,以日喀则、江孜地区为“后藏”的习称,而且这一名词的制定,还对中国其他各民族对青藏高原和它的居民的称呼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因为在民国时期又以“藏族”代替“叶蕃”、“西番”、“番族”等称谓,成为汉语对青藏高原世居民族的族称。因此,他们的语言被称为“藏语”,文字被称为“藏文”,他们信仰的佛教也被称为“藏传佛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在与其他省市并列时,有时又简称为“藏”。
  (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西藏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接四川,东南与云南相连,南边、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长达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区内地形复杂,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1.北部是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占全自治区面积的2/3;2.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是藏南谷地;3.藏东峡谷地带,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为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其地貌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
从地形上看,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高*大的山脉,世界上**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大多数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集中在这里。喜马拉雅山脉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势陡降,与印度炎热潮湿的恒河平原相接,南麓与北麓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相差悬殊。而在西面、北面和东面,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相连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坞理环境。
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印度洋暖湿的气流无法北上,所以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西藏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在10℃以下,而日平均*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拉萨约为173.3天,日喀则为189.7天,那曲则为276.9天。日平均气温高于1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在50天以下,*高的也不到180天。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7、8两个月,年降水量拉萨为453.9毫米,阿里噶尔镇只有60.4毫米。西藏多风,冬春多暴风雪,夏秋多雷、多冰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西藏的植被呈垂直分布状,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有森林,依次向上是灌丛草甸、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雪线以上则是雪山冰川,终年为冰雪覆盖。总体来看,西藏的大部分地区是荒漠草原,不适宜农耕,只有少部分气候温暖的河谷地带具备发展高原灌溉农业的有利条件。虽然西藏牧业分布地域辽阔,但由于牧草生长季节很短,产草量低,无法放养较多的牲畜,加之多风雪灾害,生产极不稳定。
(三)考古发现的西藏远古文明
  青藏高原四面环山,在地理上自成单元,容易给人造成与外界缺乏联系的印象。然而事实表明由于青藏高原地处世界三大远古文明的交汇之处,这里的先民不但创造了辉煌、独特的远古文明并日很早就与外界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藏各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古人类活动遗址,有一部分属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说明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活在西藏高原。在所有的考古发掘中,对于昌都卡诺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的发掘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昌都卡诺遗址是西藏境内完整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据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昌都卡诺》,从该遗址出土的8000余件石器、两万余件陶片、400余件骨器及大量谷物和动物骨骼,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西藏史前居民生产生活的情况。该遗址的半地穴平底房屋、石器与陶器的形状及制造技术、各类装饰物与陶器纹饰,既具典型的西藏高原特色,又反映出史前当地居民的审美观念。
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学家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处4000年以前的拉萨先民村居遗址,将拉萨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这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卡诺遗址之后西藏境内的第二个经过科学调查和发掘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它的年代比卡诺遗址略晚。曲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人祭和牲祭遗迹。曲贡人有牲祭习俗,以动物做牺牲,祭祀神灵。曲贡文化遗址的墓葬内出土的一具人的完整头颅骨,人类学家鉴定认为其与现代西藏东部的居民体质特征相近。司以确定曲贡人是拉萨河谷地带的土著居民,他们创造的文化为高原腹地的古代土著文化。曲贡人有大量的砍伐类石器和不少切割类的石器。曲贡先民的手工业极为发达,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以及装饰品。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片,陶器都是手制。陶色以灰色为主,其次是表面磨光的黑色或红褐色陶。纹饰非常丰富,以刻划纹为主。曲贡文化遗址的下层文化层中出土了铜镞,表明曲贡人已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冶铜技术。
曲贡文化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的中游地区,代表着青藏高原腹地新石器晚期一支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通过曲贡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拉萨周围至少早在四千多年之前,已经有人类居住。据分析,当时人们已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稳定生活。由于曲贡文化遗址的年代位于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和丰富完善西藏原始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证明西藏高原的远古先民已创造了堪与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的西藏古文化。此外,分布在藏北高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藏北细石器文化,是典型的游牧、狩猎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在阿里地区的岩画中表现得较为典型,而其中以日土的岩画*为有名,岩画的内容一般以动物为载体,反映游牧人的生产生活。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地方史志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