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通史-(全三册)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华通史-(全三册)

中华通史-(全三册)

作者:章嵚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6071338

定价:180.0

出版时间:2014-03-01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第二 《中华通史》者,何谓也?
  《中华通史》者,纂于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追录民国以前数千年历史之梗概,网为一帙,而备往导来者也。自曩例言之,中国之称,夙沿为定号,采诸习惯,则“中”可为名也。自古义言之,华夏之称,曾闻于孔子,征之往籍,则“华”可为名也。民国成立以前,朝名屡变而国号虚悬,故所谓正史,大抵皆为君主一姓之史,而不见有吾民立国之史,即治史者,亦仅仅知治君史而不知君史以外别有国史,审是无今日之中华民国,则安有吾中华民国之史?故执狭义绳之,举凡古来重要之史实,包举于吾《中华通史》全帙之内者,多为中华民国以前之所经历,而必标题为“中华”者,崇国名也。易广义绳之,自民国完成,从此邦内治史诸家,不致蹀躞于君主国体专制政体之下,并得养成其社会观念、国家观念、世界观念,涣其史识而扩之广焉,矫其史才而又助之正焉,则是《中华通史》者,乃中华民国之产儿,中华民国之武,得以斩君史,中华民国之慈,并得以孕民史,本书之必以“中华”为标题者,尊所出也。然则审史名之肇始,溯新国之经程,代君史而以一振本邦史界之槁腐者,其或在此也哉?其或在此也哉?

  导言之一 释 地
  历史之成因,以种族与地理为原素。种族者,历史之所恃以结合;地理者,又历史之所借以发生者也。本邦疆宇之大,冠于亚洲,高山障其边陲,江河输其文化,平原适其耕种,海岸利其交通,凡地理上之特质,为现今文明大国之所兼资者,求之本邦,无乎不备。故按察本邦今日舆地之现状,返而映之于数千年以往,觉本邦之历史地理,自与东西列国相显殊;虽古者东西列国之地同此变迁,而断无能有兹优胜。数其美点,匪惟特质兼备而已;形势善而至易于振兴,一也;变更屡而终归于一统,二也;建国古而区画之方随时而改善,三也。今综求其概,首现势,次变迁,次区画,连而属之,析其要如下:
  (一)现势 吾述现势地理,吾匪敢离历史以立言也,欲探地理更变之原,不可不明现势,现势地理者,犹历史地理之写真也。兹区别言之,先全部,次国界:
  (甲)全部 本部地理,可大别为内外两部,内部包旧时之十八省而言。其在北隅者列省凡四:自直隶而西曰山西,又西曰陕西,又西曰甘肃。其在南隅者列省亦四:自福建西南曰广东,又西曰广西,又西曰云南。其在中区者列省凡十: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为中区东面五省,四川、贵州为中区西面二省,河南、湖北、湖南为中区中间三省。衡之历史,北隅之大部习征战,中区之大部饶富源,南隅之一部则又为欧化输入之途,迥非古昔蛮荒之比。凡若此者,皆内部优点之所存也。外部包关东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全省,内外蒙古、青海、西藏而言。自关以东,乃辽、金、清诸朝根据之故墟,并为本国东北方之重蔽。其西为内外蒙古,胡元于此创帝皇之业,亦本邦北隅屏卫之区也。蒙古又西为新疆,汉时谓之西域,东西陆路交通之孔道,自昔在兹。越新疆而南为西藏,西藏东北曰青海,今多为西藏人种之所分住,连带边地,号为西陲。凡若此者,又外部大势之所赖以絜维者也。综计全部现势之一班,地理之大端可竟。至如长城修辟,运河通浚之故,则又为我先民精力之所表,著略沿革以征近况,当为举世所共知耳。
  (乙)四边 本国边境,除东方全部,南方一部滨海外,皆与东西诸强国之辖境相关连:关东之奉天、吉林,南与日本所领之朝鲜为界,吉林之东,与俄之东海滨省为界,黑龙江暨外蒙古之北,与俄之西伯利亚诸省为界,新疆西北与俄之中亚细亚诸省为界,西藏西南与英领之印度为界,云南西南与英领之缅甸为界,云南、广西之南,与法领之安南为界。故与吾有界务关系之国凡四:一为日本,一为俄,一为英,一为法,而本邦边地,尤与俄之接触为多。
  (二)变迁 邃古之疆里,于史罔得而稽矣,始黄帝以讫今日,其间变迁概况,代有异征:或借国威之奋迅而土宇扩张,或受外势之侵陵而版图减缩,或由群雄之未能相下而分裂之局成,或因割据之不克久长而统一之基建,要之国之大小,地之分合,皆有历史趋势以纲维之。然此趋势全出于人为,断乎于天行无与,故莫之为而为者,不得诿之天,即莫之致而至者,亦不得归诸命!今整次吾国地理上变迁之情势,条其大要,以说明之:
  (甲)扩张 自昔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初繁殖之区,其后历世增强,土地从而加拓,然犹限于本部,未及遐方,彼时所谓边陲,皆近时之行省。讫于黄帝,声威所及,仅限江南,其他崆峒(山名,在甘肃高台县西南)已尽西陲,釜山(在河北保安县西南)又为北卫,综诸全局,未越今日内部之半;然考其东界,已至海滨,则本部东面之方舆,实于黄帝一朝而定。——求之远古,惟是堪征。故本邦有史以来,土宇扩张,此为其始。唐尧之世,舆图远启,又超轶于古初。观《尧典》一篇,历载羲仲宅嵎夷(《禹贡锥指》援据《后汉书》以嵎夷为朝鲜地),羲叔宅南交(《尚书地理今释》南交今安南国),和仲宅西,和叔宅朔方(《尚书集传》西谓西极之地,朔方北荒之地),是四界所包,方黄帝之时为更广,此为本邦土宇扩张之**步。其后洪水为灾,疆原不晰,夏禹奠定洪水,域内九州之制,于焉碻立。《禹贡》所谓东渐海,西被流沙(甘肃边外沙漠之地),朔南暨,声教讫四海者,是又复广尧初世之概观,而疆里之整齐,且视尧时为善,此为本邦土宇扩张之第二步。越夏商以至周初,内仍列侯析建之制,外划蛮夷分治之界,四陲所及,未能越古。迨秦人强盛,蚕食关东,嬴政并灭群雄,统一中夏,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今甘肃),南至南交,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皆隶秦而治,其南陲所至,且远拓于周初,此为本邦土宇拓张之第三步。西汉建元以后,复从事于四夷,南服南海,北走匈奴,东制朝鲜,西通西域,举今日本部、东南、西南诸省及新疆要地,蒙古边隅,皆折入其版图,置郡治之,等于内地,此为本邦土宇扩张之第四步。自是以后,君统屡易,内部分并亦颇无常。至于唐初,世民振武于前,其子继承于后,东伐高丽(即朝鲜),北平突厥(在内外蒙古),灭薛延陀(在外蒙古),西降西域诸国,并吐谷浑(在青海附近),西南如苗瑶诸蛮散处之地,亦奉唐命。举今兴都克士山以东,鸭绿江以西,西伯利亚以南,法领交趾支那以北,尽属于唐。唐开六都护府统治其地,驭边之法,弥善于汉家。此为本部土宇扩张之第五步。越五代至宋,衰微不振,中国之大,竟全覆于胡元。胡元恃其兵力之强,几收全亚,亚洲土地,除东方日本外,元之权势,均克被之,并能旁及东欧,遥为宰制,方诸今古,罕有其伦。此为本邦土宇扩张之第六步。越明至清,始起关东窎僻之区,势犹未盛;迨服内蒙古,下朝鲜,收中夏,再传以后,举今外蒙古、新疆、西藏之地,悉受制于清廷。清人统治边疆,各置办事之官,分临其地,驻兵输饷,炯察森严,以视汉之列郡,唐之开府,更为切至,乱事不兴。此为本邦土宇扩张之第七步。惟我民国光复内部,整理旧疆,方期五族一心,弼成郅治,而蒙疆辽廓,藏部孤危,外患遂殷,需谋孔急;综数土宇扩张之故,更不能稍弛维护之思矣!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中国史 通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