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丝路文明十五讲

作者:张信刚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1297629

定价:52.0

出版时间:2018-11-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姆河、泽拉夫善河流域,有很多重要的城市。塔什干(Tashkent)是今日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布哈拉(Bukhara)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撒马尔罕两千多年以来一直都是文化和商业名城,而且很接近帖木儿帝国创建者的出生地。还有一个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跟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地方叫片吉肯特(Panjikent)。Kent在古粟特文里面是 “城市 ”的意思,Panji是“五”的意思,所以Panjikent的意思是 “五座城”。印欧语系里许多语言都以Panji代表 “五”,比如五角大楼英语是Pentagon,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重要的省都叫旁遮普(Punjab),意思是 “五条河”。此外,昭武九姓之所以称 “昭武”,是因为中国史籍认为昭武九姓统治者的祖先*初居住在昭武城 (今天的张掖)。实际上粟特人的祖先应该不是从东方的张掖迁过去的,但是历史上,河西走廊的确有印欧人种 (月氏或吐火罗人 )居住过,前面已经讲过。
盛唐时代的粟特人
前文中我们也讲到过斯坦因在敦煌附近的长城烽燧里发现了一些古代书信,捐给了大英博物馆。一位德国学者在二战之前破译了这些文书,发现信中的文字是用类似于阿拉美(Aramaic)字母的一种古叙利亚字母书写的粟特文。斯坦因发现的八封信中有五封还相当完整,四封已被翻译出来。这些信对于我们今日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当时的商业习惯,以及粟特人在中国的生活情况,有极大的帮助。
这里我希望强调,一个真正发达的社会,不应该人人只是去学一门技术,或者是只想着如何赚钱,应该有一部分人在能够保证生活的前提下,把时间、精力贡献在他有兴趣以及对人类整体来说有意义的事情上。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只想炒股票、买房子,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文化实力可言,社会凝聚力也不会很强。在中国领土上发现的粟特书信*初是由欧洲人破译,说明当日中国文化力量薄弱,每次发现一些东西都要拿到外国去请他们翻译,所以慢慢地我们的学界意识到需要培养一些懂得粟特文的中国学者。*近这些年来,中国的考古学非常兴盛。我的一位朋友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毕业于考古学系,她就曾到英国去学习粟特
文。但是现在粟特文的几个权威似乎都是英国人。季羡林留学德国之后,中国也有人懂吐火罗文了,季老以降,吐火罗文研究在中国已经传了几代人,今天中国大概有几十人能读懂几种不同的吐火罗文。

图6-2 大英博物馆和弗利尔美术馆藏粟特银碗
这批粟特文书信被考证出写于晋朝初年,当时甘肃西部已经有很好的邮驿系统。汉代的烽燧到晋朝还保留着,而驿站系统的存在则保障了商业的交通。烽燧、驿站首先是政治设施,但是客观上它保障了商业的交通,在
必要的时候也保障军事的联系。这几封信的投递人跟收件人都是粟特人,但不知道为何装它们的邮袋会被留在烽火台里,一直到1907年才被斯坦因发现。这几封信加上其他的佐证 (主要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比如碑文、器物)可以证明,那时候的胡商主要都是粟特人,而且大多是做小买卖,不是
从事大规模贸易。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李白和他的朋友们去喝酒的那些酒吧,应该主要也是粟特来的小商人开的。前文提到,“胡”字是一个泛称,鲜卑被称作东胡,所以鲜卑人也被称为胡人。但是唐朝的时候大多鲜卑人已经与汉以及其他民族融合,所以这里讲到的 “胡”是指西方来的粟特人。

地图6-3 唐代粟特人迁徙路线图
*近这些年来,在中国境内外很多地方都发现了粟特人居住的遗迹,有墓碑,也有墓葬。这些墓碑和墓葬反映了他们逐渐汉化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他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的演变过程。粟特人建立过一个很大的商业网络,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他们自己处在这个网络的中央地带。我相信没有哪个粟特人从小就立志于沟通欧亚大陆上的文明,他们*初的愿望都只是做生意,所以一站一站地,比如从洛阳到邢州,去买卖货物。这个过程中他*容易找的,语言*方便的,习俗*相近的,莫过于另外一些居留在中国的粟特人。就这样他们逐渐地连成了网络。在欧洲曾有一段时间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扮演相当于粟特人在中亚的角色、经营国际贸易的就是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不同国家的犹太人。而*近几个世纪东南亚的国际贸易联络人,则主要是中国的广东人和福建人。在中世纪之前,粟特人起主导作用的商业网络是世界上范围*广的商业网络,他们所接触的中国、印度、波斯和欧洲文明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他们贩卖的货物也因此具有代表性。比如他们从中国带出去的,是丝绸、漆器以及少量瓷器 (因为瓷器易碎、沉重,不适合长途贩运),而经他们输入中国的东西则有香料、酒、金银器皿等。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历代中原政府的政策一向是这样的 :让外来的人群聚居在一起,选出一个首领,负责管理、征税、诉讼、治安之类,通过他让外来人群自治。自治范围还包括宗教、教育、民事争端等,政府都不加干涉。这种给胡人划出来的带有自治性质的聚居区叫作番坊。当时唐朝有一种官名叫萨保 (或萨宝),是官方任命的粟特番坊的领袖,一般都是由在粟特家乡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出任。后来连番坊中的胡人也逐渐汉化了,虽然他们在进行宗教仪式的时候还是用以前的宗教语言,但跟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已通用汉语,在生活中也较多使用汉语、汉字了。现在发现了很多粟特人留下的文献,有用粟特文写的,但更多的是汉字材料。粟特人在中国主要是经商。即使地方平静,官员们可以保持社会秩序,半路抢劫的贼人也是难免的。

图6-3 描绘商人遭到打劫场景的敦煌壁画
图6-3是敦煌石窟中的一幅画,表现的就是几个胡商被拦路打劫的场景。做生意的人难免需要自保,加上既然是群体自治的,需要维持秩序,所以粟特人群体在中国境内往往有地方武装。很多粟特人也尚武,比如某些粟特人就成为唐朝皇帝的宫廷侍卫。再如安禄山,以骁勇智谋著称。不过,作为一个民族,粟特人在中国境内不是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安禄山 (他的父亲是粟特人,已经不做生意了,母亲是突厥人 ) 做了将军,但他虽已汉化了,却仍然和各地的粟特社群以及散布各地的粟特裔军官结成一个集团。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和史思明的两个粟特裔军事领袖就动员了他们粟特同乡的力量,几乎颠覆了李氏唐朝的天下。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历史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