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者:陈寅恪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201139463

定价:39.8

出版时间:2018-12-01

出版社:天津人民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者简介

(1)介绍和荣誉: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客家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等。192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一起被誉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称赞他为“最为学博识精”。其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1937年之后,曾先后任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1942年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任教授;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被评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后,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55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2)作品:(1)介绍和荣誉: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客家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等。192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研究院,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一起被誉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的吴宓称赞他为“最为学博识精”。其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1937年之后,曾先后任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1942年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任教授;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被评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后,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55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2)作品: 陈寅恪先生的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曾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发行;2002年三联书店在陈氏已版著作的基础上,出版了《陈寅恪集》十三种,是现在所能找到的陈氏全部著述,其中包括《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诗集(附唐筼诗存)》《书信集》《读书札记一集》《读书札记二集》《读书札记三集》和《讲义及杂稿》等。另外,台湾里仁书局曾于1979年出版发行《陈寅恪先生全集》上下册,但限于当时条件,虽曰“全集”,其实未全。其中,上册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两种专书、《元代汉人译名考》26篇论文、《重刻元西域人华化考序》3篇序跋;下册包括《元白诗笺证稿》、《陶渊明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和《论再生缘》等3种专书、《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等25篇论文、《论语疏证序》等19篇序跋;另补篇有《论东晋王导之功业》等11篇论文和《辽史补注序》等3篇序跋。 (3)评价和影响: 在近代学术界,陈寅恪特别以渊博著称。从中国传统的观点说,他可以算是“通儒”;从西方启蒙时代的标准说,他近于“百科全书派”。因此他并不仅仅是一位现代所谓“专家”。但是通观他毕生的著述,其主要贡献确是在史学方面。(余英时《试述陈寅恪史学三变》 陈寅恪不是系统的思想家,他并没有告诉我们儒学怎样才能在理论上完成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历程。但是他却以身示范,在实践上证明了儒家的若干中心价值,即使在最艰难的现代处境中仍然能够发挥出惊人的精神力量。(余英时《陈寅恪与儒学实践》) 我个人认为陈先生的“学术权威”是建立在四大支柱之上。第一是博通多种古典语文如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以及其他中亚和中国边疆文字……第二根支柱则是他对西方古典文化的亲切了解。他在1909至1925年期间,先后留学法国、德国、美国达十年以上,除了专治古文字以外,他也旁及希腊文、拉丁文与英、德、法各国的语文与学术……第三,陈先生所掌握到的与史学有关的辅助学科远比同时一般的史学家为丰富。自天文、历法、语言、音韵以至医学、本草,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第四,陈先生最使学术界心折的自然还是他在中国文献资料的掌握方面所达到的惊人的广度和高度。“博闻强记”本是传统学人所共同向往的一种学问的境界,虽然它不算是最高境界。但是陈先生的渊博则已超出传统的格局之外:他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史学研究者,不是徒以记诵炫耀于人的传统读书人。(余英时《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寅恪续命河汾的愿望,未必得酬,但至少在中国中古史研究上,开辟了蹊径,奠定现代学院式研究的基础。今日回顾,民国史坛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名家不少出自陈门,如周一良、杨联陞、姚薇元、谷霁光、汪篯等。唐长孺虽未列门墙,但在中古史研究上,仍然渊源相承。(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 综观陈寅恪的一生,有令人羡慕之才华与家学,亦有令人扼腕之失明与膑足。惟其学问与品格始终为人欣赏,亦必将为后世之典型。昔年寅恪撰王观堂碑铭之结语,今实可为陈寅恪之铭词:“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 陈先生很推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而陈先生本人的著作,则在司马光之后把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陈先生把敏锐的观察力与缜密的思考力相结合,利用习见的史料,在政治、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学等许多方面,发现别人从未注意到的联系与问题,从现象深入本质,作出新鲜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释。(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 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吴宓《空轩诗话》 先师陈寅恪先生为一代史学大师,学术文章辉耀寰宇,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景仰。郑天挺先生呼之为“教授之教授”,是很有见地的……陈先生以史学名家;但是,众所周知,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史学家,他博学多能,泛滥无涯……先生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论,数目就大得可观。英文、德文(季羡林《从学习笔记看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和途径》) 寅恪先生博闻强记,研究所及,极为广泛,在文史哲三方面,均有所树立;中年以后,集中精力研究历史……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之一。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历史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