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者:陈寅恪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201139463

定价:39.8

出版时间:2018-12-01

出版社:天津人民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相关资料

读者精彩评论(一): 虽然《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这部书并非陈寅恪先生生前的著作,但将其视为陈先生继《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后,又一部从政治史的角度研究中古历史的成果的结集,或大致不差。 ………… 我们细按陈先生所言,他称赞欧阳修《五代史》的“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称赞司马光《资治通鉴》为政治史的“空前杰作”,其实仍是从政治史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因此,陈寅恪先生在其史学研究中所继承的,已绝不仅仅是宋贤的史学,而是两千年来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和精神。陈寅恪先生承继中国史学传统中的合理因素,注重进行政治史的研究,善于捕捉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学识渊博,方法得当,既能沿波讨源,复能披枝振叶,故而多所成就。《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适为其史学研究之一例而已。(南京大学文学院巩本栋教授《陈寅恪先生政治史研究的特色——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札记》) 读者精彩评论(二): 提起陈寅恪先生, 总会联想到一些流行的奇闻轶事,如教授中的教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梁启超向清华校长举荐他的理由: 他的几页纸抵得上我著作等身。于是,在世人心目中,陈寅恪俨然一位神话人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仅看他的名山事业,如巍峨的高头讲章《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柳如是别传》等,没有一定学问功底的确很难接近。不过,翻开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课堂讲演录》,则别是一番风味了,用俗语说是娓娓道来、条分缕析、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用魏晋南北朝的雅言可谓:“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或如《世说新语》的隽语所言:“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 陈寅恪的南北朝课程讲演录, 不仅让人领略了大家的学术思想,而且也提供了知人论世的典范,至少有两点值得记者借鉴。其一,拨云去雾,抓住要害,也就是政治家办报以及审时度势的要求。其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也就是讲好故事的本领。概而言之,一曰清通,一曰简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知人论世,清通简要——读》) 读者评论(三): 看了陈寅恪这讲演录,我只能望洋兴叹曰:没看过陈寅恪的书随便谈论历史,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阶级分析和集团分析方法是陈寅恪独有而绝妙的历史分析方法,虽然这个名词不见于百度,但看过陈寅恪的书的人一定会被他这种历史分析方法折服的,《东晋门阀政治》的作者田余庆就明显受到这种历史分析方法的影响,不过田余庆钻的更深,在东晋历史上研究得更深入更有成果。还有陈寅恪的考证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往往凭着其他人容易忽略的史料研究出出人意料的成果,片言只字都是他有力的证据,比如他考证”坞“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关系,史料在前,说理在后,说明《桃花源记》是一篇写实的文章,尽管有作者的寄托,可是不是空想出来的。诸如此类的考证娓娓道来,有理有据,怎能不让人折服呢。(豆瓣用户评论) 读者评论(四):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陈寅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稿》,真是大开眼界。史学家、中研院院士何炳棣回忆他在清华和西南联大就读时,听说考试是陈老师出题,同学们普遍认为不用准备,因为考题一定极难极冷,猜测复习都没用。陈寅恪被认为是近百余年来史学界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的确有其来由。他掌握十几种语言,又兼超人记忆力和家学渊源,堪称不世出的天才。学者周一良回忆陈先生,说他*的了不起之处是在“打通文史哲”,达到了人文科学的化境。 人文科学的*境界,需要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诸多大师达到过,但现在无疑越来越少,与之对应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它意味着人类追求学问的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是追求一棵智慧之树的“干”,现在则追求每一片“叶”。结果呢,一叶障目的结果往往不见森林。为什么我们说人类不再能出现孔孟老庄、亚里士多德或达芬奇那样的伟大身影,原因之一或在于此。 因为文史哲的打通,陈寅恪能提出许多“在我们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崭新论述。譬如说他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指出文章内的纪实成分,来自南朝北伐时戴延之记录下的北方坞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南方的武陵,而陈寅恪认为根本不能在地理上信以为真。北方坞堡是在五胡乱华的战乱背景下,一些大宗族依托地形险要,建起保卫安全、传承文化的要塞。戴延之在《西征记》中记载了他寻访过的几个坞堡,而陶渊明的友人中也有参与北伐者。他还指出,《桃花源记》提到的为逃避“秦”的暴政,实际上不是秦始皇的秦,而是当时北方的前秦。(豆瓣用户评论) 读者评论(五): 魏晋南北朝整个一个历史时期就是大分裂、大融合,这一段历史可谓是五彩缤纷,其中有个性鲜明的人物、离奇古怪的事件,其中也不乏一些尚未理清的问题,而陈寅恪先生的讲稿正是我们理清这些问题的工具。  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寅恪先生治学的严谨,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异、考证,例如西晋“八王之乱”前的关键政策即“罢州郡武备”提出的背景以及是否有人反对?当时的重臣山涛曾经坚持州郡武备,但是否在灭吴后继续坚持?等一些问题,先生通过《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以及《晋书》等权威史料进行了考证,终于得出了令人心服的结论,从中我清楚了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根源。如此考证亦在对包括著名的孙恩、卢循之乱背景“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在当时什么家族、什么人物的身上都有痕迹,以此推断他们为什么能够集结兵力、为什么能够影响深远等等。  可以认为这样细致的考证在本书中贯穿始终,当然这是细节的技术手段,而在对整个大时代的特征把握上,先生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其中的核心,什么曹魏被西晋替代?什么导致了南北朝长期的割据?什么导致了南朝更替中前三代与陈的主体力量不同?什么导致了北朝胡族的汉化?什么导致了华夏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这些基本都是问题核心即寅恪先生所提到的社会阶级在起作用,总体上来看就是“士庶阶层”“汉士族、胡士族”两对矛盾的激化与缓和,当然有必要提及的是这里的阶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阶级分析方法,要知道无论是代表庶族的曹魏集团或是代表士族的司马氏集团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本质上二者并无区别。但不能因此否定寅恪先生发现问题本质、核心的事实,他利用的是社会学社会分层的理论、学说。  在此,我通过寅恪先生对南北朝文化的发展分析还得出了一个结论有必要提及一下。寅恪先生通过史料考证认为南朝文化、学术显然比北朝先进的多,北朝沿袭了并无很大发展的旧汉文化和他们本身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大家族的认同上显然比南朝要强烈,简单讲十分重视宗室群落而南朝则不同。因此我妄猜南朝政权更替或朝局混乱往往造成兄弟相残的灭门惨剧,宗室经过厮杀*终所剩往往寥寥无几,也与其文化中对大家族、宗师看的非常淡化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是决定性的联系了。  终了,大家做史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学术的严谨、什么是深邃的探究,想要深入了解这一时期问题的朋友选择这本书决然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整理稿件的万先生在前言中提到寅恪先生从资产阶级史学观向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转变并不确切,但可以肯定的是寅恪先生着实掌握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方法论。 (当当用户评论)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历史 历史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