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带你去探险——三江探源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科考队带你去探险——三江探源

科考队带你去探险——三江探源

作者:陶宝祥

开 本:异型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544-5

定价:38.00元

出版时间:2014-10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午我们从维西又返回了丽江,为了给大家压惊,为了下一段的考察,晚上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小的酒会。队员们边喝着酒,边谈论着今天发生的事情。大家认为这次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下一段的考察,一定能胜利完成。
澜沧江在横断山的峡谷中奔流,我们的面包车在滇藏线的崇山峻岭中穿行。五月,山上还堆积着厚厚的积雪,我们的面包车艰难地在积雪中行驶。中日6名科考队员时不时要下车推着汽车,翻过了一座座雪坡,越过一个个雪沟……
汽车停在了梅里雪山脚下,中日考察队员默默地站在车下,眺望着远处的梅里雪山,梅里雪山是藏族人民心中四大神山之一,每年都有大批的藏族同胞来这里祭祀,这是座世界知名的神山。前几年,中国和日本的登山爱好者为了征服这座神山,多次从这里向山顶发起冲击,就在即将登顶成功的几百米内,一场罕见的雪崩将中日17名登山队员永
远地埋葬在了梅里雪山的山顶上。我们心中默念着中日17名英烈的名字,愿他们的亡灵与梅里雪山一样浩气长存,愿中日友谊万古长青,愿中日人民的友好往来世代相传。
   翻过了梅里雪山,汽车进入了西藏的盐井、芒康、左贡,最后平安到达昌都。在昌都的大街上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和那辆挂着“京A”牌照的汽车。一些司机师傅听我们说,车是从北京开到这里的,他们认为,我们是在与他们开玩笑,他们根本不相信,认为我们的汽车是用大卡车拉到高原上来的。因为在他们眼中,高原上跑的小车没有不带四轮驱动的。不管他们信与不信,总之,我们的车摆在了海拔近5000米的昌都高原上。当我们经过正在修建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邦达机场时,汪道文师傅自豪地说:“我的这辆车,是第一个开进世界上最高飞机场的面包车。”大家也异口同声的说:“那我们就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机场上的第一批客了。”平安到达昌都,说明我们的考察已胜利完成了一半,我们决定在昌都休整几天,特别要对车辆进行重点检修。
    汪道文师傅不愧是一个尽职尽责、技术熟练的司机,我们平安到达昌都,与他每天对车的保养和熟练的驾驶技术密不可分。每天早上出车前半个小时,他都提前检修车辆,加满水,特别是对刹车的检查更是仔细。为了下一段工作顺利进行,汪师傅把车开到昌都地区修理厂,再请那里的师傅帮助检查。说实在的,这里的绝大部分师傅都没修过这样的车,因为高原上没有一辆这样的面包车。只有厂长和两个从四川来的老师傅在内地修过,在他们的帮助下,对全车进行了检查。而且他告诉我们从昌都到四川的这段路是最难走的,让我们一定多加小心,希望我们能创造出一个奇迹,平安回到北京。
    从昌都出来行驶了20多千米,汽车开始翻越东不拉山,昌都到四川德格的公路,有100多千米建在东不拉山山脊上。这里海拔5200多米,山脊上、公路上终年积雪。公路两侧的很多地段都是悬崖,一旦踩不住刹车,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汪道文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的路,小心翼翼地踩着刹车和油门。路难行,天公又不作美。我们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刚走了两个多小时,天上就雨雪纷飞,车上的人劝汪道文停车休息一会儿,等雨雪停了再走。凭我们多年在青藏高原考察的经验,我们深知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雨雪不会下很长时间。果然没过多久,雨雪就停了,我们又上路了,但雨雪过后的路更难走了。东不拉山前面的公路是砂石路,下了雨或雪渗透得快,路上不滑。东不拉山后面的路都是土石路,经过这场雨雪,路滑得很,汪师傅为了大家的安全,尽量把车开得很慢。在一个下坡拐弯处,汪师傅轻轻点了一下刹车,由于路太滑,车很快就横在公路上转了一个圈,队员们紧张地拉着前面的座椅,汪师傅赶紧拉了手刹,车才停了下来。我们下车一看,车的前轮离悬崖只有十几厘米,每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两个年轻的队员吓得瘫坐在泥地上。汪师傅这个走南闯北遇到过很多险情的硬汉子,面对雨雪覆盖的东不拉山流下了苦涩的泪水。我们都理解他,他的责任太大了,车上中日7个人的生命均系在他的脚下,他的压力太大了……
   
◎ 水上村落
 
    从老挝的巴色南下,3小时即到柬埔寨口岸。这个小口岸只有用木材和竹子搭建的两间平房,与一般老百姓的住房无异,如果不是当地的翻译介绍,还以为是公路上一般的检查站,根本不知道这里就是边境海关。我们办理了过关手续,对行李未做任何检查就过境了,非常简便。
    在柬埔寨境内湄公河流域进行考察,科考队分乘3只小船,途经桔井附近,队员们幸运地遇到了世界级濒危动物——伊洛瓦底河豚。
    “快看,那是不是鲨鱼?”不知谁喊了一句。寻声望去,只见大约15米远处,一个三角状、类似鲨鱼背鳍的物体正在水面急速游弋。“淡水里,怎么会有鲨鱼?”队员们表示怀疑。那个背鳍附近突然发出一阵“哧、哧”的响声,紧接着一条长约1.5米,通体银灰,长着类似“鱼雷”一样圆脑袋的“怪鱼”嗖地跃出水面。科考队员们顿时凝神静气,只见那“怪鱼”在空中低低地划过一道弧线,不足半秒钟,便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大家都打起了精神,河豚出现了!“待会儿尽量别出声,它马上还会出水换气。”中科院鱼类专家陈教授兴奋地说。船老大立即关闭了马达,大家也全神贯注地紧盯着水面。“哧、哧”,一只1米多长的河豚在距离船尾约5米处跃起,几乎同时,紧挨在它身边,一只半米多长的小河豚也跳出水面换气。可是,等队员们听见声音转过身子,还没来得及按动快门,那两道银灰色的身影已扎入水中。“都别急,只要判断好它的运动轨迹,照相的机会多得是。”陈教授安慰大家。果然,不到30秒,那两只河豚再次跃起,不过这次是在距离船头10米处出现。
    当船行驶到湄公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洞里萨湖上时,我们见到了生活在水上的神秘村落。搭在烂木板、废油桶上的“水上茅屋”和破木船,就是他们的家。这里有水上市场、水上警察局、水上商店,还有水上医院等等。这里就是世代逐水而居的水上人家,他们极少与外界接触,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当地向导乌塞指着漂浮在水面上的一排排茅屋说:“几块烂木板或者几个废油桶绑在一起,就是‘地基’,再配上些茅草和木桩,就搭成了房子。屋子四周水中的那些竹竿,就是起固定、支撑作用的‘锚’。”远远望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