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自我保健指南-(大字版)
中老年自我保健指南-(大字版)作者: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8438062 定价:26.9 出版时间:2008-06-01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0.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10条标准,具体地阐述健康的定义,体现了健康所包含的体格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三个内容。首先阐明健康的目的,在于运用充沛的精力承担起社会任务,而对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的紧张和疲劳;第二,则强调心理健康,处处事事表现出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及积极的态度;第三,应该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对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以保持同各种变化不断趋于平衡完美的状态;第四,又从能够明显表现体格康强的几个主要方面提出标准,诸如体重(适当的体重可表现出良好的合理的营养状态)、身材、眼睛、牙齿、肌肉等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纳入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认定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而精神健康的重要方面即道德修养,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
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大范畴,是有其科学根据的。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10年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症而折寿。
善良的品格、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无烦无恼、心理得以保持平衡,而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促进健康长寿。
而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行为会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态,食不香、睡不着,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精神负担,必然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干扰其各种器官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终在恶劣的心境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早衰、或丧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了您的身体健康,请关注并提高您的道德修养水平吧。
我国老人身体健康的标准
什么样的老人才算健康的老人,1982年,中华医学会上海老年学分会,提出了五条我国老人身体健康的标准是:
1. 躯体无显著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
2. 神经系统基本正常,无偏瘫和老年性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3. 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无明显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4. 肺脏无明显肺功能不全及慢性肺疾病。
5. 无肝硬化、肾脏病及恶性肿瘤。
以上五条健康老人的衡量标准,是从宏观上对老年人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主要内脏器官的1度变化及有无明显疾患等作为衡量老人健康的尺度,尽管没做到进一步的量化和细化,但只要对照上述五条标准,也可以测定出自己是否属于健康老人的行列,以便“对症下药”,使自己活得更健康,活的质量更高。
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提出的
身心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归纳和总结了健康新概念在人群实践的经验,提出了身心健康的新标准,即“五J陕”(机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
“五快”具体指:吃得快、拉得快、走得快、说得快、睡得快。吃得快,说明消化功能好,有良好的食欲,不挑食,不厌食,不偏食,不狼吞虎咽。
拉得快,说明吸收功能好,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感觉轻松。走得快,说明运动功能及神经协调机能良好,步履轻盈,行走自如。说得快,说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睡得快,说明神经系统兴奋一抑制过程协调好,上床很快入睡,睡得沉,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精神健康“三良好”是指:
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
心理健康的标准.
怎样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下面介绍的是比较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该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佳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好。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绝对标准,已有的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牡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但就判断心理健康与否,一般可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 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即同一性。人的心理若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就难于为人理解。例如,在出现幻觉的状态下,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算是正常的。
2. 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应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这种整统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例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庆幸的事情,若没有外界压力或另谋它图的话,他在感知此事的同时,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应的表情,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如果此人用低沉不快的语气诉述这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并做出痛苦的反应,那么他的心理就处于不健康的异常状态。
3. 人格的稳定性。人格(个性)是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特征。人格(个性)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一切生活中显示出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发生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人格(个性)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爽朗、乐观、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说明他的心理和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这就要警觉他是否出现异常。
中华医学会老年学分会提出
健康老人10条标准
保健/心理健康 中老年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怎样吃最健康
下一篇:健康一生做女人:20堂必修课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