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语:中国人的心灵药方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论语:中国人的心灵药方

新论语:中国人的心灵药方

作者:孔健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0843030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由于没有学校,当时的学习方法普遍是请来堪称人师的人,与之进行一对一的私人教育。然而,贫寒的孔子并没有聘请专业老师的财力,所以,只要一有机会,他就提着肉干作为谢礼,上门向人请教学问。
不久之后,他的博学与仁德逐渐变得广为人知。当然,孔子所追求的学问并非是指单纯的学习知识,而是通过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树立仁德,因此,他必然会走上教育者的道路。
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开办了私塾,这便是中国*早的教育机构。在此之前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而孔子却希望让平民也能接受教育。他从不拒绝那些像他过去那样以肉干作为学费的人们,任何人都可以聆听孔子的教海。无论从方法还是历史来说,这一做法都是划时代的创举。
孔子的私塾逐渐有了名气,就连上流社会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听说孔子这个人无论在学问还是见识方面都很厉害”。如此一来,教子心切的父母都把孩子送来学习,想学习知识的年轻人也络绎不绝,孔子就这样作为一位活跃的教育者迎来了他的30岁。此为“三十而立”。
大家可能会认为这个“立”是“独立”的意思,其实真正的意思恐怕应该是:“我到了30岁,才具备了勇往直前做一番事业的自信”。
换而言之,我认为他是在拥有了决心作为教育者从事一辈子教育事业、教育活动的这种自信的基础之上,变得能够对事情做出决断了。
事实上,30岁之时,孔子开始接收了第1个弟子。此后的弟子中既有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有比自己年轻的人。比如说,一个有名的弟子叫颜回,而他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弟子。
颜路的年纪几乎可以做孔子的父亲了。而与此相对的,后来追随孔子长达40年之久的子路则比孔子小9岁,当时是一个20刚出头的年轻人。就这样,孔子不断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弟子。作为教育者的孔子获得独立的年龄正好是30岁。
“男子到了30岁,就必须具备创立一番事业的才干”。
“三十而立”这句话中也包含着上述意思。
与老子相见,悟出了自己的道路
然而,求知欲旺盛的孔子想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于是,他决定去找居住在洛阳的一位精通古今学问的思想家——老子。此时,孔子34岁。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况,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
老子,一听这个名字感觉就是个老人,似乎当时已经年过七旬。比孔子年长30岁以上。
老子当时担任东周国内的守藏吏,大概相当于保管公文的图书馆馆长。
不远千里而来的孔子在洛阳附近碰到一位骑牛的老人,上前向他问路。令孔子感到奇怪的是这个老人竞倒骑着牛。其实孔子后来才知道。这个人便是老子。
为什么要倒骑牛呢,简而言之,斟为他是个怪人。他的思想与别人都小同。
老子认为孔子还只是个年轻傲慢的家伙,似乎什么也不懂。所以当孔子提出想面见时,他回答说:“现在无暇相见。一个月后才有时间见面,而这一期间你先在洛阳学习吧。”
孔子毫不恼怒,来到洛阳的图书馆,把馆中收藏的礼乐文书全都翻阅学习了一遍。
这样过了一个月,他终下见到了老子。老子不仅回答了孔子的问题,还阐述了自己的思想,教给他许多东西。*终,他还是被孔子虔诚的态度和求知欲所打动了。
不久后孔子回到了东周,弟子问“老子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他这样回答道:
“我知道鸟会飞、鱼会游、动物会跑。走兽可以用网捕捉;游鱼可以用钓钩捕捉;飞禽可以用弓箭射落。但是如果遇到龙,我不能乘风腾云上天,根本无法捕捉。我见到了老子,他就像是龙一样的人物。”
孔子是如此佩服老子。而在思想观念上却是相互有所排斥的,因为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迥然不同。
老子的思想根源是“无”和“空”。万物始于“无”。大自然原本也来源于一切皆无。在无之中产生了“有”。有句话叫“无有相生”,人类本来也是“无”。在母亲的体内诞生了有,死后又回归到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思想。老子对人生所持的是一种消极、虚无的态度。因此,世间之事皆与自己无关。自己不会行走于众人所走的大道,而足选择走小道。倒骑牛背便是这种做法。逃避世问纷繁的交际,过种隐遁的生活,这才是老子的理想。
而孔子却不同。他积极与社会进行接触,希望借此来充实自己的人生。毕竟他认为自己是“有”,认为必须从“有”开始。这和老子正好是相反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共存的中国之家
为什么老子的思想能够成立呢?这是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衣食无忧的国家或者时代。既然难以保证温饱,自然不可能谈礼节和仁德。由于无法积极地生存下去,相对于“有”,意识会更倾向于“无”的世界、“空”的世界,*终产生的便是老子的思想。尽管如此,老子的思想形成了道教,后来被中国人所广泛接受。
中国有句话叫“儒道一家”。儒是孔子的儒教,道是老子的道教。孔子和老子共存在一个家中。虽然之后佛教也加入了其中,但早在500年前儒教和道教就已经实现了共存。
也许大家还是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不过,只要把这一点想成是和日本人家中既设神龛又供佛坛的道理相同就不难理解了。换而言之,孔子和老子所代表的领域是不同的。孔子和儒学所代表的是人世现世,老子所代表的主要思想是超然、空无遁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不存在任何矛盾。
越南战争结束的时候,也就是1960年代的后半期,以美国的年轻人,也就是被称为嬉皮的一代,十分认同老子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世界已经全都是“有”了,“无”不是很好吗?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储蓄,也就不需要再努力奋斗了吧。不如就让自己这一代坐吃山空,隐遁而居。我想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可能具有这种心理,既然物质丰富的文明社会走到了死胡同,老子的思想必然会再次受到赞赏。现在持这种想法的年轻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但是,孔子明确指出,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老子虽然是犹如龙一般的人物,却隐遁于世。孔子认为绝不能如此消极,必须更加积极地生活在“有”的世界中。
四十虽惑,志于政治
孔子逐渐不满足于单纯的探求事物、授人知识,而是希望更加积极地实践自己的思想。35岁以后,他开始摸索迈向政治的道路。
俗话说“四十不惑”,所以大家可能都会认为当时的孔子已经完成了自我的确立,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这时的孔子迎来了人生中剧烈的变动期。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人生有道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