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关键
易学关键作者:张汉主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1707905 定价:75.0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
易学关键 内容简介
《易学关键》共分为辨日、二十八宿、十二子、河图与洛书、风论、易学启门共十五章,从古代天文学和人文学的角度阐述了天、地、人之三才和王、霸、亡之三道,阐明了孔孟的政治指归,揭示了易学是政治预测学,证实了以《易》为统的儒学五经是天人合一的社会科学,是中华古代辉煌灿烂的人文学。正如作者所言,《易学关键》的“键”是指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是通向中国古代人文学堂奥的关口。我的“键”就是希望学者启开中国古代人文学的关口,请读者登堂入室,欣赏室内之陈列。
在夏商周时代,古代天文学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日心地行学说的发现与运用,揭示了太阳、地球、月球及其他天体运行规律,揭示了四季变化与万物生长衰亡的关系。推天道以尽人事,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三极运化之道揭示家天下转易史。《周易》文字艰涩,尤其有许多天文学概念。作者在研究易学的过程中发现了此问题,经过长时间对古代典籍的深入学习,做了大量的天文学与文字学笔记,终于登堂入室,成为了古人的知音,并先后出版了多部注易专著。这本《易学关键》主要说明古代天文学与易学的关系。
易学关键 目录
序前言
**章 太阳是隐了的天体
第二章 辨日
**节 日指太阳
第二节 日指地球
第三节 日指地球自转一周天的时间
第四节 日指白昼
第五节 日指阳气
第六节 日指日景
第七节 日指十干,言春夏秋冬
第八节 日月指月球
第三章 二十八宿
小序
**节 二十八宿之构成
第二节 二十八宿之分度
第三节 二十八宿与十二月大地居次
第四节 二十八宿与十二月昏旦中星
第五节 二十八宿与二十四气
第六节 二十八宿与十二星次
第七节 二十八宿与十二分野
第八节 二十八宿与四方之兽
第四节 十二子
小序
**节 日景升降十二子
第二节 律中十二子
第三节 地球公转十二子
第四节 月球公转十二子
第五节 地球自转十二子
第五章 太阳的名称
小序
**节 一称太阳
第二节 大称太阳
第三节 天称太阳
第四节 心称太阳
第五节 中称太阳
第六节 正称太阳
第七节 明称太阳
第八节 星称太阳
第九节 命称太阳
第六章 地球的名称
小序
**节 地球称天
第二节 地球称地
第三节 地球称天地
第四节 地球称坤
第五节 地球称后
第六节 地球称土
第七节 地球称后土
第八节 地球称星
第九节 地球之比譬称谓
第七章 月球的名称
小序
**节 月球称月亦称刖
第二节 月球称有
第三节 月球称太阴、太岁
第四节 月球称岁阴
第五节 月球称十二岁
第六节 月球称天
第七节 月球称嫦娥
第八节 月球称旁,亦称螃蟹
第八章 四十有九是地球之黄道面
第九章 土圭与日晷
第十章 斗和音喻政权的地位和声望
第十一章 三统历
第十二章 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第十三章 河图与洛书
小序
**节 河图喻家天下一个朝代
第二节 河图是五行生成数
第三节 洛书是洪范九畴
第十四章 风论
**节 风之取譬含义与八风
第二节 八风生天神
第三节 清明风与不周风
第四节 风草、风流、风俗
第五节 遗风与随风
第六节 《易》内之风
第十五章 易学启门
**节 从贲卦论起
第二节 易卦之构成
第三节 八卦
第四节 阳卦与阴卦
第五节 内卦与外卦
第六节 爻
第七节 位
第八节 应
第九节 承乘
第十节 吉凶
第十一节 无咎
第十二节 无为
第十三节 序卦
第十四节 杂卦
第十五节 易是政治预测学
易学关键 节选
**章 太阳是隐了的天体
《系上》日:“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韩康伯注日:“王弼日: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此易之大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孔颖达疏日:“韩氏亲受业于王弼,承王弼之旨,故引王弼云,以证其义。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谓万物筹策虽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若用之推演天地之数,所赖者唯五十,其余不赖也。但赖五十者,自然如此,不知其所以然。云则其一不用者,经既云五十,又云其用四十有九也,然称其用,明知五十之内,其一是不用者也。不用而用,以之通者,若全不用,理应无赖,此既当论用,所以并言不用为用。五十者虽是不用其有用,从不用而来,以不用而得用也。故云不用而用,以之通。所用者,则四十九蓍也。蓍所以堪用者,从造化虚无而生也。若无造化之生此蓍,何由得用也。言非数而数,以之成者,太一虚无,无形无数,是非可数也。然有形之数,由非数而得成也;*四十有九是有形之数,原从非数而来,故将非数之一,总为五十,故云非数而数以之成也。言斯易之大极者,斯此也,言此其一不用者,是易之大极之虚无也。无形既无数也。凡有皆从无而来,故易从大一为始也。言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者,言虚无之体,处处皆虚,何可以无说之明其虚无也。若欲明虚无之理,必因于有物之境,可以却本虚无,犹若春生秋杀之事,于虚无之时,不见生杀之象,是不可以无明也。就有境之中,见其生杀,却推于无始,是无中有生杀之理,是明必因于有也。言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言有且何因如此,皆由虚无自然而来也。”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