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感悟与随想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的感悟与随想

美的感悟与随想

作者:赵伯飞著

开 本:26cm

书号ISBN:9787560641003

定价:88.0

出版时间:2016-08-01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美的感悟与随想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美学思辨、美学理论、美育、美学现实四编。美学思辨编主要研究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的合理内核、方法论原则、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 美学理论编主要从理论的角度阐释美学的当代意义 ; 美育编以美育本体论、美育功能论、美育过程论、美育实施论等几个方面构成美育理论的基

美的感悟与随想 目录

**编 美学思辨
黑格尔美学评析
黑格尔早期美学思想评析
浅析黑格尔早期美学思想的合理内核
试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黑格尔美学历史地位的思考
黑格尔艺术美理论合理内核评析
浅析黑格尔的美的本质论
黑格尔美学思想内在矛盾分析
黑格尔美学思想内在矛盾再分析
黑格尔美学的方法论
浅析黑格尔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浅论对立统一方法在黑格尔美学思想中的运用
黑格尔美学思想中辩证法的体现及其意义浅析
黑格尔美学与其他
黑格尔美学艺术想象理论的分析
浅析黑格尔美学艺术想象理论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美学思想中的现实感和伦理观初探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下快感与美感的关系研究
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美感二重性研究
席勒的自由观及其实践意义
海德格尔死亡观的美学思考
浅析现代西方美学与黑格尔美学的历史联系

第二编 美学理论
价值论美学
浅析价值论美学的哲学基础
从“效应”理论看审美价值的本质与实现
自然美本质认识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主体间性审美视域中自然生态美的构建
“艺术生产”理论与审美价值的创造
试析审美市场经济的价值
审美评价的对象、内容及其标准探析
试析审美需要与科学创造
审美活动普遍性的分析
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审美价值关系初探
从“美的规律”看多元文化共存的合理性
审美主体视野下的审美文化自由意识探析
美、审美、创美与超越
审美文化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山寨文化看大众审美观的取向与流变
网络时代审美观念的转型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审美反思与价值建构
“恶搞文化”从娱乐狂欢到解构反抗的现实分析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消费化倾向的反思及其构建
生命美学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从生命美学看审美价值的主体回归
生命美学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倡导
因生命而美——评电影《活着》的生命美学意识
一部“死与生,生与活”的变奏曲——评电影《活着》人性美的美学价值
当代审美文化的维度:竞生之美
人的美学生成思想的科学性探析
“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命题的审美人类学解读
中西方美学比较
中西方和谐思想比较分析
试论中西方美学价值精神的互补与交融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哲学基础及美学走向
宗教与美学
试析《易》象的美学涵义
佛文化视角下的女性情怀与女性觉醒

第三编 美育
当代中国美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审美教育时代意义的再思考
审美教育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评析
审美教育的当代课题
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
实践的美学特征与青年审美教育
试论人文精神失落下审美教育的重构作用
浅析图式概念对个体审美发展教育研究的启示
当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及审美教育的途径浅析
“健与美”——时代的呼唤——体育与美育结合的思考

第四编 美学现实
都市文化与美学
现代都市人的发展困境及其审美选择
论现代社会审美的价值转向
微博的审美意义及其现代价值
审美泛化的模型构建与解析
审美泛化的走向分析
生态危机的美学反思
艺术与美学
电影商业美学的人性同归——冯小刚作品的价值蜕变之启示
试析当代巾国影视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
“红色经典”文学现代性扩张的美学审视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文化性解读
浅析暴力美学及其表现形态
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审美价值探析
企业文化与审美
文化功能与企业审美文化功能的思考
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非经济思考
从“实践”出发理解企业审美文化价值的本质
对商品美和商品美学的若干思考
试析企业形象审美建构的作用及其功能

后记

美的感悟与随想 节选

  《美的感悟与随想》:   黑格尔美学思想是存在内在矛盾的,这种内在矛盾深入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其美学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本文拟对其两对内在矛盾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其内在矛盾性的合理内核及理论意义。   一、唯心主义思想路线与现实主义美学倾向的矛盾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从总体和体系上说,唯心主义路线贯彻得相当彻底。就艺术美这个《美学》全书的主要客体而言,黑格尔的出发点不是具体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也不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更不是艺术家的具体创作活动或经验,而是神秘而万能的理念(或日“理想”)。全部艺术美都是理念通过自身感性显现的矛盾运动而派生的。   在黑格尔那里,理念的感性显现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或艺术形象的形成,是理念从一般到特殊、从理性到感性、从思想到形象,逐步取得各种定性的产物;二是指理念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活动而转化为感性形象的过程。换句话说,黑格尔认为,从一般到特殊,从理性到感性、从思想到形象,是与艺术家的创造过程相吻合的,或者说,就是艺术家创作活动的一般程序。他的具体思想是:理念首先否定自己的抽象性,从无定性的“天国”进入尘世,转化为一般世界情况,即一定时代和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总背景,总情况;然后一般世界又否定自己的一般性,而进入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这种情境包含着矛盾冲突,既同一般世界情况相联系,又同人物动作相联系;这样,情境就过渡到人物性格,冲突的情境,既诱发人物动作,又衬托人物性格,人物则发出动作与反动作,推动冲突情境的发展。理念从一般世界情况一情境一人物性格,就完成了向艺术形象的转化,实现了感性的显现。这是就艺术美诸要素的构成而言的。就艺术创造而言,黑格尔同样认为,艺术家酝酿、构思、创造形象的过程,是一般生发出特殊,理性发现感性,思想找寻形象的过程。   黑格尔这些看法的合理因素在于他强调了艺术作品中思想内容对感性形式的决定作用,突出了理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注意了艺术作品揭示生活本质真实(理念)的重要性,指出了理性内容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的必要性。但是,这些合理见解完全被纳入了理念论的唯心主义公式。这个公式无论从本体论还是认识论角度看,都是彻底唯心主义的。艺术所表现的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性格,其一般本质居然先于这些具体生活内容而存在,并成为这些现实事物的“造物主”,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居然不是从活生生的感性事物出发,而是从某种抽象的思想出发,一步步演绎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这一条唯心主义思想路线同艺术作品形成和艺术家创造活动的实际过程恰好相反,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然而,《美学》一书在许多方面又一再表现出一种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同它的唯心主义基本路线发生抵触。在创作论方面,黑格尔一反抽象的“理想”(理念)说,明确提出,“在艺术和诗里,从‘理想’开始总是很靠不住的,因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这样,他把创造活动的起点从理念偷偷换成了现实生活。他一再强调,艺术创造“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形象”、“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人心灵里”,“创造活动的首要条件”是“明确掌握现实世界中现实形象的资禀和兴趣”。他把实际的艺术形象的形成和创造概括为这样的过程:首先广泛吸收现实事物的形象,然后艺术家要发挥理性思索对想象的指导作用,对现实中“本质的真实的东西还必须按照其全部广度与深度加以彻底体会”,但是这种思索不同于概念性的哲学思考,而是使“常醒的理解力”同“灌注生气的情感”结合起来,通过情感的活动,把艺术家主体“自我”同客观现实形象熔铸在一起来完成艺术美的创造。这样一个创作过程显然是从感性形象和现实事物出发,通过在理性指导下的形象思维(情感活动),达到个别与一般、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思想、客体与主体高度统一的艺术美(理想),黑格尔对艺术美创造过程的这种描述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在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的,在美学上则是现实主义的。在鉴赏论方面,黑格尔提出了客观性、真实性、典型性、整体性等一系列现实主义的批判原则,并以此作为衡量、评论各个时代各种样式的艺术作品的主要尺度,对从古至今许多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作出了卓越的现实主义的评价。我们发现,在《美学》中,当黑格尔致力于思辨性的逻辑演绎时,他的唯心主义理念公式往往占支配地位,而一旦进入具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批评时,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就不知不觉地占了上风。整部《美学》,这种唯心主义路线与现实主义倾向的矛盾贯彻始终,时隐时现、时起时伏。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美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