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作者:吴莉苇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802547971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14-11-01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数位欧洲人(以明清间为主)对宋代理学宗教属性的评价,亦即他们认为理学包含一神论观念。
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内容简介
《比较经学丛书·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聚焦数位欧洲人(以明清间为主)叉寸宋代理学宗教属性的评价,亦即他们认为理学包含着一神论观念。这种观点正好一向被中国学者视为西人因“误读”中国哲学和不解中国思想而发出的典型言论。然而《比较经学丛书·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不想站在“误读”的立场上评价那些欧洲人不懂中国思想与任意曲解,或证明文化误读之普遍性与文化交流达致准确之艰巨性。《比较经学丛书·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试图将此类理解视为“诠释”,基于诠释对于思想阐发的正面价值,关注欧洲人在自己的思想意识背景下理解一种异域文化时呈现出的“对话”实况、“沟通”实况及概念或观念协同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解析为何“理”所包含的观念可以与他们的上帝观念相协同。进而提请注意一个难以回避而又富于意义的问题——中国思想传统中包含一神论或有神论的见解在当今该如何面对。
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目录
总序游斌前言
一、为了文化交流中的新思想
二、诠释学视角下的文化创新
**章 前奏:《忧郁症的解剖》与中国风气之形成
一、《忧郁症的解剖》研究状况
二、罗伯特·伯顿及《忧郁症的解剖》基本情况
1.伯顿生平
2.《忧郁症的解剖》之流传
3.伯顿的写作意图
三、伯顿论中国之内容的分布与变动概况
1.论中国之内容变动情况
2.伯顿中国知识的来源
四、评价伯顿的中国认识
1.伯顿的中国认识分类
2.萌芽态的“中国观”
第二章 利安当对“四书”的神学诠释
一、利安当与耶稣会士的态度差异
二、《天儒印》解《大学》章句
三、《天儒印》解《中庸》章句
四、《天儒印》解《论语》、《孟子》章句
五、利安当对“四书”之神学诠释法的意义
1.站在基督教神学诠释的立场上
2.对利安当作品的少许响应
3.跨文化诠释的意义
第三章 耶稣会士对理学的运用
一、《中国哲学家孔子》强调儒学之实用哲学价值
1.对“四书”主旨的评述
2.回避宗教性术语或宗教性解释
3.以经院哲学观念解释中国术语
二、耶稣会士主流派对理学宇宙论的评价
1.利玛窦论理与太极
2.柏应理勾勒理学源流
3.柏应理揭示理学之无神论性质
4.评价耶稣会士主流派的诠释
三、龙华民对理学的介绍与评价
1.龙华民报告之出版
2.中国思想的无神论性质古今一脉
3.作为**原则和**物质的理
4.理不是至高神
5.评价龙华民的诠释
……
第四章 马勒伯朗士上帝观下的理学
第五章 莱布尼茨论天理与上帝的关联
第六章 从欧洲人上帝观的变化看“理即上帝”命题
第七章 自然神论者的上帝形象及其与理学的错失
第八章 余论:新教传教士重新审视中国人之真神观念
参考文献目录
译名对照暨索引
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节选
《比较经学丛书·天理与上帝:诠释学视角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序言另一作者魏学渠,可以确定对西学感兴趣并与传教士友善,但并无他是天主教徒的证据。他作于康熙甲辰年(1664)的序言对《天儒印》的赞颂之词沿袭明末套路,称天学与孔孟之学相表里,四海之内心同、理同、教同,“盖其学与孑L孟之指相表里,非高域外之论以惊世骇俗云耳也。……顷见利先生《天儒印》,说义幽而至显,道博而极正,与四子之书相得益彰,则孔孟复生,断必以正学崇之,使诸西先生生中国,犹夫濂洛关闽诸大儒之能翼圣教也。使濂洛关闽诸大儒出西土,犹夫诸西先生之能阐天教也。盖四海内外同此天则同此心,亦同此教也。今利先生处济上,近圣人之居,必更有发扬全义以益畅乎四子之指者,则儒家之体用益著云。”① 仅凭这段文字,我们会认为,魏学渠以为《天儒印》是阐发孔孟之旨,天主教传教士的地位有如理学家,能够出色地发扬孑L孟之道。但若结合《天儒印》的内容——无视朱熹的解说而详细阐发天主教基本要义,那么魏学渠写出这样的序言,让人不由不推测,或者他接受了天主教的道理,或者孔孟之旨占据他全部身心以致他没看懂利安当的文章,或者就是故施套话以为敷衍兼为友人讳,有如许之渐《天学传概序》的风格。看不懂,这讲不通。因此只能相信魏学渠是~个对天主教高度友善(甚至已经有所接受)的士人。否则,在一个朱熹《四书集注》是士子应考必修书的时代,儒士理应无法忍受利安当这样的外国人对中国经典如此那般胡乱引申。 有一个细节也很让人在意。在《天儒印》印本中,魏学渠之序在前,尚祜卿之序在后。然而在刘凝《天学集解》抄本中,尚祜卿之序在前,魏学渠之序在后。①也许可以理解为,《天儒印》印本中,魏学渠是作为名人被抬出来撑门面,而以刘凝这个天主教徒的眼光判断,尚祜卿的序更为重要。倘此解可通,则从侧面证明魏学渠之序在天主教徒眼里不具备内涵上的羽翼之功,装饰作用更强。魏学渠写此序时的心情想必十分复杂,利安当的神学诠释法在教外士人中可能引起的反应也可藉此略微猜测。至于利安当和尚祜卿为何会刊刻一个虽然形式含蓄但内容明显过于激进的宣教文本,这要放在当时天主教发展的整体态势下评价。② 3.跨文化诠释的意义 圣经诠释有着排他性,对圣经文本的神学诠释更强调要接受一个既定的传统,以避免歪曲,此时哲学诠释的批评原则和基督教传统中的事件要同时起作用,所以圣经诠释既独特又唯一,圣经作为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一样用自己的言辞说话,但它又独一无二地宣称所有局部话语都指向一个名称“God”。③因此,基督徒可以对其他文本施以神学诠释以扩大经书的力度,但他们会拒绝对圣经施以其他类型的诠释。利安当的基督教式诠释是对“四书”的一种基督教思想阐发,站在基督教立场自然是有意义的。 ……
哲学/宗教 宗教 宗教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