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礼貌语用学视野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礼貌语用学视野

英汉请求策略理论与实证对比研究礼貌语用学视野

作者:刘国军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40230949

定价:35.0

出版时间:2007-10-0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持距离;(2)给听者选择;(3)平等或同志般友情。她还认为礼貌规则虽因文化
而异,但其基本实质是一致的。其实,Lakoff的理论就是Brown和Levinson
消极礼貌策略的具体阐释和体现而已。还有一种社会角色标记观,它独立于
说话人的当前交际意图,是交际者已经获得了的社会角色标记特征,编码在
语言的称呼语和其它形式的指称中,比如敬语就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
可看作礼貌的晴雨表,因为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初步定位标记。
    2.国内礼貌语用研究概述
    至于国内礼貌语用研究,可以说无论从影响面还是从数量上看,与西方
比,似乎都要略逊一筹,基本上是零星的散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或
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派别。另外,多为引进与修正,自己的创新理论模式不
多。在此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1)引进与修正;(2)自主创新。
    2.1引进与修正
    在我们的研究中对国外一些比较好的理论工具进行引进,为我所用,是
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主要有:刘润清(1987),在其《(关于Leech的“礼貌原
则”)》一文中认为Leech的“礼貌原则”比Grice的“配合原则”(CP)更有约
束力,同时批评了Leech的“礼貌原则”中六条次准则定义前后不一致,并对
“反语原则”和“玩笑原则”也进行了匡正。何兆熊(1988)在《(英语中的间接
请求及其分类)》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间接请求分类及标准,考虑三个因素和
两个句式,即说话人(意愿、需要)、听话人(能力、意愿)和动作本身(合意
性、理由)以及表达所用的陈述式和疑问式。何兆熊(1995)的《Study of Po—
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对英汉礼貌邀请、感谢的反应以及问
候等进行了一些文化方面的比较。徐盛桓(1992)的《(礼貌原则新拟》对Leech
的礼貌原则进行了修正,认为它过于绝对化,没有考虑到一些变量参数,为
此他认为礼貌语言的运用要考虑三个方面:自身一方、对方和第三方。那么
礼貌原则的构拟就要以“注意自身、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为理论框架基
础。王虹、束定芳(1994)的《(言语平等关系与心理平衡结构)》着重探讨了言
语扬升抑降现象产生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并对社会权势关系中交际双方进行
礼貌扬升抑降的情况作了初步探讨。李瑞华(1996)的《(语用的*高原则——
得体)》把Leech“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上升为*高原则,而且反过来
包括了Gn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王建华(1998)的《(礼
貌的相对性)》一文认为礼貌的本质特征是相对性,也就是说在特定场合中具
有切适性的言语行为才是礼貌得体的,反之,则不礼貌。
    另外,还有郑荣萱(1993)《(英语中“请求”策略选择的各种社会因素]》,
刘建达(1993)《(话语中Please的语用分析)》,刘思(1995)《(浅析Please的语用
问题)》等等。这些学者在引进的同时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做了不同种程度的
修正,这也是对语言研究的一大贡献。
    2.2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可谓艰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顾日国(1 990,1992)分别在荷
兰主办的《(语用学杂志》上发表了“现代汉语中的礼貌现象”和《(外语教学
与研究》(4期)的“礼貌、语用与文化”两篇文章。深刻阐述了汉语礼貌特征
——尊人贬己、谦虚恭敬、态度热情和言行优雅,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影响
和共鸣。其中的“尊人贬己”是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谦虚恭敬”主要表现在“尊人贬己”。“态度热情”指待人热情、关
心、体贴、好客,如宴席上的劝食。“言行优雅”指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多
用委婉语,少直言。这可算得上是对汉语礼貌语用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但
也有人(Mao,1994)对此提出质疑,认为Gu既没有解释礼貌,也没有定义消
极礼貌,混淆了“消极礼貌”和“脸”两个概念。毕继万(1996a)的《(礼貌的
文化特性研究)》一文,首先对西方礼貌理论进行了评述,认为西方礼貌理论
都是避免冲突的策略理论,是外在的表象。而汉语中的礼貌则是一种道德修
养与规范,是一种情感表达,是一种伦理关系,是内在的涵养。毕继万(1996b)
的《(“礼貌的语用悖论”与礼貌的文化差异)》再次提出西方文化礼貌的特征是:
(1)礼貌的基础是求真,即Grice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2)核心是个人自由的
相互尊重和利益得失的相互调整;(3)重点是回避正面冲突;(4)标准是个人权
利的互不侵犯,利益得失的彼此均衡。而汉语文化礼貌则强调:(1)自谦尊人;
(2)相互关切;(3)相互体谅和(4)以诚待人。1989年陈松岑出版了《(礼貌语言
初探)》,该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对礼貌语言进行了初步探讨:称谓语、人称代词、
禁忌语和婉言法、礼貌词语和伴随性语言成分。该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但
似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宏观理论原则来指导礼貌语言的运用问题。曲
卫国、陈流芳(1999a)的《礼貌称呼的语用解释)》认为称呼语是否用得有礼貌,
关键在于其使用是否在一定语境里,参照一定的社会关系,遵循相关的礼貌
原则。曲卫国、陈流芳(1999b)的《(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认为作为一种制
度和社会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的“礼”与作为行为规范、约束交际活动的礼
貌截然不同。在中国古代,礼是一种伦理与社会政治概念,而礼貌语用则是
一种交际策略,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另外,易洪川(1991)的《(汉语的礼貌原则与交际文化)》,刘绍忠(2000)的
《(“请”字用法汉英对比与语用负迁移)》,1998年田惠刚出版的《(中西人际称谓

 4/7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