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作者:白春礼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30274533

定价:39.0

出版时间:2010-06-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本书特色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25位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供科技管理者了解优秀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供读者们分享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艰辛和快乐。
由于篇幅所限,在收录时我们主要考虑其代表性和采访内容的可读性,并未事先设置学术方面的标准而进行严格遴选。在中国科学院的创新队伍中,还有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未及涵盖,以后将陆续结集成册,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目录


方晓红:探索纳米生物世界的精彩
王文:从“物种起源”到“基因起源”
王曦:“离子注入”产业化的心血
王自发:成就中国自己的“气候”
王贻芳:在物理微观世界中洞察真相
包信和:催化人生中的“包”、“信”、“和”
刘杰:在西域绽放人生之光
刘维民:在“润滑”世界“道正文敏”
朱健强:神光照耀理想更璀璨
许瑞明:生命之舟在这里重新起航
张亚平:风华正茂生物多样性领军人
李春阳:从北欧树林到华西森林
李新荣:沙坡头草根的强大力量
杨学明:献身科学的“反应”与“动力”
陈曦:在特殊“地理”位置散发“信息”
陈亚宁:规划别样生态的新疆之子
林文雄:固体激光的能量穿越时代
洪文:雷达指引行径的“工程科学家”
倪四道:赶在地震波的前面预警
郭爱克:“果蝇院士”的生命礼赞
曹军骥:眼光穿透世俗中飘荡的粉尘
蒲慕明:但求慈航心中渡 不著袈衣亦如来
潘建伟:在与量子“纠缠”中展示神奇
颜永红:内心识别的“中国语音”
魏立新:一位汉族科学家的藏药人生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节选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收录了25位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先进事迹,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供科技管理者了解优秀科学家的成长历程,供读者们分享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艰辛和快乐。由于篇幅所限,在收录时我们主要考虑其代表性和采访内容的可读性,并未事先设置学术方面的标准而进行严格遴选。在中国科学院的创新队伍中,还有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未及涵盖,以后将陆续结集成册,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

扬帆科技海洋-优秀科技人才创新纪实 相关资料

插图:在北京的两年时间里,导师汤奇成总是有求必应,且耐心和热心,陈曦每周向他汇报一次。他和刘恩宝老师重点要求陈曦在清华大学系统地学习了运筹学和模型技术,而对计算机课程和模型技术的系统学习,为陈曦日后的科研事业打下了根基。1988年,陈曦硕士毕业。那一届联合培养的9位学生,毕业后留在所里的仅有4位,陈曦便是其中之一。是导师吴申燕最初的严格要求,训练了陈曦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陈曦说,“我最早申请的一个课题开题报告,连续写了三遍吴先生都不满意。后来他专门找我讨论,说我提出的题目,水文界搞了30多年都没有弄明白,想用一年多时间把它做出来基本不可能。吴申燕老师给了我两本厚厚的英文专著,《水文学原理》、《陆地水文学》是我们专业的经典,他让我学习一些国外先进的研究思路,要求我把两本书读完。我当时做的详细读书笔记,等于把两本书翻译了一遍。”“工作中若有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吴申燕老师都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一点也不给人面子,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对学生却像对自己的孩子,很和蔼,也很宽容。”陈曦说。的确,导师吴申燕把陈曦当成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百般关心与呵护,他把自己家里的钥匙也给陈曦配了一串,让陈曦随时可以方便地开门到他的家。他还常常会留纸条子,说是家里晚上加菜,请陈曦一起过来吃饭。“一次吴申燕老师出差了,适逢周末,因为可以开他家的房门,我便叫了十几个同学去他家里,自己做饭聚会,闹腾得很厉害,结果吴申燕老师提前回来了,开始我们心里都很紧张,赶紧向他承认错误,但他却连连说‘没关系’,对此根本就没有在意。”与清华大学那大型、先进的计算机机房相比,当时整个新疆地理所只有一台计算机,主要供北京来新疆进行科考的小组使用。陈曦只能在他们晚上11点多下班之后上机,“他们晚上走了我就来,他们早上来了我就走——那时能摸到计算机都不容易”。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河流水资源竞争加剧,国际水事纠纷时常诱发地区冲突,而中国西北拥有贯穿中亚的三条国际河流。1987年,中国科学院在国内最早提出对国际河流分水问题的研究。在当时艰难的科研条件下,陈曦在水资源室主任杨川德带领下,完成了科研人生中的第一个课题: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河流分析模型系统。“这时研究所系统学习过计算机的一些人,不是‘下海’就是出国,最后所里干脆把计算机房都交给了我,我开展的许多复杂计算和分析模拟工作,都是在这里得以完成的。”陈曦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社会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