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名家经典文库作者:乐黛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453-0 定价:45.00 元 出版时间:2015-01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第一批选入的十部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专著至少涉及了以下多元研究方向:如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日古代文学、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俄罗斯文学及其文化、中西比较诗学、女性主义诗学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西方神学诠释学、儒家经典与诠释学、翻译研究等。
我们从选入专著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上不难见出,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为当下中国本土具有国际性比较视域的研究学者打造了一方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开放平台。其实,我们深知这套“文库”的选家策略作为一种立场,实际上,是在为比较文学这个学科的本质潜在地下定义,如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纂《文选》那样。
萧统编纂《文选》的选家策略与立场即昭示了那个时代的士人对形式主义审美给予诉求的文学观念,萧统在编纂《文选》时,于经、史、子之外典重于“文”之宏丽的辞藻、和谐的声律与对偶的排比等,这其实是在理论上潜在地昭示了那个时代士人对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的定义。一如萧统在《文选序》所言,文学随着时代在改变自身发生与发展的走向,并且在审美本质上的蜕变是难以捉摸的:“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1]而萧统恰如其分地以选家的策略与立场,把他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与解释定义在形式主义的文学审美风格上,以铸成了操控那个时代的文学理论观念。
需要陈述的是,这套“文库”必然有着选家自身的策略与立场,我们是依据当下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界普遍认同的关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识而践行的。其实,否能持有一种当下准确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不陈述这一点,我们必然会遭遇这样的疑问:一般被理解为是世界文学或外国文学研究方向下的专著为什么会被选入这套《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经典文库》?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西方神学诠释学、儒家经典与诠释学、翻译研究等为什么也会选入这套“文库”?等等……谙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及获有准确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的学者,往往会就上述疑问的提出者给出自己简洁且友善的建议:不妨去翻阅一下近年来出版的《比较文学概论》,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学科理论与学科意识,作为教材的《比较文学概论》讲述得很清楚了。不错,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特别需要准确且地道的讲求学科理论与学科意识的研究门类。
而我们在这里是尊重这些疑问的提出者的,并且愿意简洁地回答第一个疑问:汉语学者在汉语语境下的世界文学研究或外国文学研究,说的再确切一些,汉语学者在汉语语境下的英国文学研究或爱尔兰文学研究,在学科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研究,无论这些汉语学者栖居在汉语本土是操用汉语作写还是操用外语作写,他们的文化身份、学术视域与价值立场与外域的本土学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差异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国外
乐黛云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向中国。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历史的高度。这和我们党中央提出的要面向世界、要进行改革等等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些我在国外了解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状况。我想分三个问题汇报。第一个问题,国外目前把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学派。第二个问题,是对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第三个问题,是用一些当前流行的新的文学分析方法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我觉得美国有一个办法很好,你在上面讲,底下就提问题。这对我有很大帮助,如果我能回答,就讲一讲,不能回答就回去想一想。我想,今天也可以留出一刻钟到二十分钟来谈谈大家所要想知道的问题。
现在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一部分外国学者把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了解现代中国的重要渠道,这与当前世界上关于“历史”的新概念有关系。过去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便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现在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各个不同阶段的人民的实际社会生活。他们很重视实际的人民生活状况,特别是过去很少知道的偏僻地方人民的实际生活。譬如地方史的研究非常盛行,我在法国巴黎就碰到一个和我差不多大年纪的女学者,她告诉我她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贵州的历史。我听了吓了一跳,因为我就是贵州人,但从来不知道有谁研究贵州史。她那本出版的贵州史,用了很多教会的材料,神父、教士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做了许多细致的调查,了解风土人情,有关民俗学、人类学,搜集了丰富的材料。我还知道很多人在研究上海史,而且很细,研究上海的警察史。我在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就知道有个教授研究上海警察史,我问他为什么专门研究警察史,他说他发现二十年代建立了上海警察制度的头头,便是柏克利大学的毕业生,这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便是对柏克利警察制度的研究,回国后便把这一套带回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比较严密的警察制度。可见他们对历史研究很细,大量研究地方史、口头历史,重视把留在口头的实际生活记录下来。美国现在有人在研究张申府(他属于中国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对他进行大量的录音,写他的传记,写他和罗素的关系,认为他是罗素哲学的传人。人们对口头历史、地方历史、文献记录都很重视。目前在美国知识分子圈中,市面上流行的黄色片、武侠片、功夫片、科幻片,都没有什么市场。很多人最爱看的是文献纪录片,比如中国城的日常生活,各个角落,不同地方的人是怎样在生活的。由于对“历史”观念的很大改变,文学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确能具体展示社会生活的某些层面。当然文学不等于完全真实的历史,甚至一定是不真实的,因为是创作出来的,但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歪曲或理解和加工本身,也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人民的历史。所以,现在很多人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展示出来的中国现代生活。有些大学开了“从中国现代文学看中国现代社会”等课程就说明这种趋势。另外,政治系、社会系或历史系的有些课程中,也常以鲁迅、老舍的小说和茅盾的《蚀》与《子夜》为例。国外重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不一定是认为这一时期产生了伟大的不朽作品和作家。他们重视的是这一时期是非常复杂的世界文化对一个悠久的伟大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范例。一般认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不断地接近、不断地互相影响的,这与《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关所讲的也相一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逐渐化成大家共有的财富,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将要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文学。国外新马克思主义者,很强调这一点。中国文化曾受到三次大的冲击,引起很大的浪潮,对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第一次是印度文化的传入,在魏晋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实际上是盛唐文化的先声,促进了盛唐文化的发展。第二次是“五四”时期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的传入,对封建意识形态是一次很大的冲击。于是产生了中国的新文化,新文学。第三次大的冲击,是马克思主义在三十年代普及到全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外来文化,它是在三十年代逐渐生根、开花、结果的。这三次大的文学冲击和交触,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一次印度文化传入时,中国是比较强大的,魏晋时期思想家很多,中国的思想体系是完整的,而且是丰富的。印度佛教的传入,首先要依附中国文化本身。我不大懂佛教,好像开始依靠的是道家的一些说法,然后逐渐地加以改变,为中国所吸收,对中国有用的就发展起来,无用的就被淘汰了,逐渐形成了我们中国的佛教。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是很不相同的,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五四”时期,科学民主思潮传入时,我们的准备很不够,中国处于较弱的地位。各帝国主义国家带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强大优势,一下子涌进中国,所以产生了很多特殊现象。很多人用茅盾的《虹》和《蚀》来说明中国当时在中外古今之间的挣扎,我是同意这个看法的。
社科图书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