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课程设计与案例---基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微课
地理微课程设计与案例---基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微课纸书光盘融合,呈现优秀案例,凝聚实践经验,聚焦微课开发。作者:叶回玉 主编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032-6 定价:38.00 出版时间:2016-03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系福建省普教室开发的“走进微课程”丛书之一,亦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培养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微课程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成果。全书精选了29个有关地理逻辑思维养成的微课案例(初中案例8个,高中案例21个),每个微课案例均包含“微课程设计”“教学反思”“学习任务设计”“微练习”。“微课程设计”以表格形式阐明本微课欲解决的问题、设计思路及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则对该微课进行了简短点评,“学习任务设计”与“微练习”则为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环境。此外,将与本书配套出版一张集合29个微课视频资源的DVD。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郑云清,福建省普教室主任。
本书主编叶回玉,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普教室教研员,省地理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参编地方教材《福州地理》,合著多部,发表十余篇论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编辑推荐
全书精选了29个有关地理逻辑思维养成的微课案例(初中案例8个,高中案例21个),按现行地理教材的章节顺序排列,同时配有集合29个微课视频资源的DVD,方便一线教师阅读使用。本书既对地理教学中逻辑思维专题训练有一定启发作用,也可为地理乃至其他学科的微课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目录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判读山谷和山脊
■利用可拆式地球仪,认识地球和地图
■我是地形小专家——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探究武夷山桐木关的降水类型
■自然环境影响欧洲人饮食结构
■水文特征的归纳与比较
■降水量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联系
■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应用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如何用杆影实验法测定我国某地地理坐标
■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海陆风的形成与应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风化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侧蚀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的侵蚀岸、堆积岸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雪线高度的判断
■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经纬网的应用——最短航线
■河流流向的判定
■河流水文特征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逆向解题技巧
■探究因果关系培养逻辑能力
精彩节选
总序
直面微课程 主动迎挑战
一般地,“微课”只指教学生学习的一段视频,而“微课程”则是一个教学生学习的资源包,除视频外,还有微设计、微练习、微资源、微反思。不管是微课还是微课程,都是为学生在线自组织学习而开发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学生是不是也可以不用到教室上课呢?回答是:“这个可以有。”只要教师把教学视频上传网络,只要网络上有足够丰富的、系列的、优质的课程资源,不就能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了吗!此其一。
其二,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育“软”资源,如优秀教师、先进理念、优质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呈现方式等的不均衡,是普“世”性的,但是,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都接入互联网,那么,这种不均衡就大大降低了。换言之,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随地都能利用任何你想要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如此,“慕课”诞生了,“翻转课堂”诞生了,“微课程”诞生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应然,也是当下“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即时反应。但是,互联网是开放的,互联网上的资源是杂芜的,如何保证学生涉及最值得学的东西?
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微课程质量问题,确保其能够帮助学生自组织学习。其次,要解决怎么用、怎么用好的问题,确保它能帮助学生独立学习。第三,要解决学生“在线学习”后,在教室还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亦即教师还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微课程绝不“助纣为虐”绑架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空间,也不“越俎代庖”代替教师的教学和辅导。在我们看来,第三个问题才是核心——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我们要直面它,化挑战为迎难而上的动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机遇。
一、保证微课程的质量,确保其能够帮助学生独立学习
从微课程本身来说,要实现帮助学生自组织学习的目标,就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研发能瞬间吸引学生眼球又能使之保持1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跟着学的微课程。其基本原则是:(1)利于学生自学。微课程设计是教学生怎样学习的,因此,学生一看就喜欢,就可以跟着学;(2)体现教师指导。微课程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的,因此,教师一看就能学着教或像学生一样学习;(3)聚焦重难点。微课程教学生学的是学科核心知识,教学生解决的是学科重难点问题,其策略方法可以广泛迁移,其练习材料具有典型性。
具体地说,从内容上,抓住学科特点。相对而言,理科比较方便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而文科要复杂得多。其次考虑学科核心知识以及重难点,这意味着不是也不必要将学科的所有内容都制作成微课程。第三,微课程不以教学生记忆知识为目的,而以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如,小学语文学科,不是教学生学习某篇课文,而是以课文(整篇或部分)甚至其他材料为例子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像怎样运用汉字学科学、轻松地识字,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写出内容具体的习作,怎样做演讲,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就比较好地体现以上特点。学生一旦掌握了“怎样”如何如何,就可能“能够”如何如何。当然,这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怎样”到“能够”必须经过反复实作、迁移学习。
教师素养用书 教师用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