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教育类图书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地理微课程设计与案例---基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微课

  2020-04-23 00:00:00  

内容简介

  本书系福建省普教室开发的“走进微课程”丛书之一,亦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培养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微课程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成果。全书精选了29个有关地理逻辑思维养成的微课案例(初中案例8个,高中案例21个),每个微课案例均包含“微课程设计”“教学反思”“学习任务设计”“微练习”。“微课程设计”以表格形式阐明本微课欲解决的问题、设计思路及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则对该微课进行了简短点评,“学习任务设计”与“微练习”则为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环境。此外,将与本书配套出版一张集合29个微课视频资源的DVD。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郑云清,福建省普教室主任。

  本书主编叶回玉,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普教室教研员,省地理学科专家指导组成员,参编地方教材《福州地理》,合著多部,发表十余篇论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编辑推荐

  全书精选了29个有关地理逻辑思维养成的微课案例(初中案例8个,高中案例21个),按现行地理教材的章节顺序排列,同时配有集合29个微课视频资源的DVD,方便一线教师阅读使用。本书既对地理教学中逻辑思维专题训练有一定启发作用,也可为地理乃至其他学科的微课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目录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判读山谷和山脊
■利用可拆式地球仪,认识地球和地图
■我是地形小专家——几种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读
■探究武夷山桐木关的降水类型
■自然环境影响欧洲人饮食结构
■水文特征的归纳与比较
■降水量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联系
■实验——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
■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应用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如何用杆影实验法测定我国某地地理坐标
■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海陆风的形成与应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风化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侧蚀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的侵蚀岸、堆积岸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雪线高度的判断
■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经纬网的应用——最短航线
■河流流向的判定
■河流水文特征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逆向解题技巧
■探究因果关系培养逻辑能力

精彩节选

  总序

  直面微课程 主动迎挑战

  一般地,“微课”只指教学生学习的一段视频,而“微课程”则是一个教学生学习的资源包,除视频外,还有微设计、微练习、微资源、微反思。不管是微课还是微课程,都是为学生在线自组织学习而开发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学生是不是也可以不用到教室上课呢?回答是:“这个可以有。”只要教师把教学视频上传网络,只要网络上有足够丰富的、系列的、优质的课程资源,不就能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了吗!此其一。

  其二,教育资源,特别是教育“软”资源,如优秀教师、先进理念、优质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呈现方式等的不均衡,是普“世”性的,但是,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都接入互联网,那么,这种不均衡就大大降低了。换言之,只要你愿意,你随时随地都能利用任何你想要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如此,“慕课”诞生了,“翻转课堂”诞生了,“微课程”诞生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应然,也是当下“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即时反应。但是,互联网是开放的,互联网上的资源是杂芜的,如何保证学生涉及最值得学的东西?

  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微课程质量问题,确保其能够帮助学生自组织学习。其次,要解决怎么用、怎么用好的问题,确保它能帮助学生独立学习。第三,要解决学生“在线学习”后,在教室还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亦即教师还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微课程绝不“助纣为虐”绑架学生的课余时间和空间,也不“越俎代庖”代替教师的教学和辅导。在我们看来,第三个问题才是核心——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我们要直面它,化挑战为迎难而上的动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机遇。

  一、保证微课程的质量,确保其能够帮助学生独立学习

  从微课程本身来说,要实现帮助学生自组织学习的目标,就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研发能瞬间吸引学生眼球又能使之保持1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跟着学的微课程。其基本原则是:(1)利于学生自学。微课程设计是教学生怎样学习的,因此,学生一看就喜欢,就可以跟着学;(2)体现教师指导。微课程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的,因此,教师一看就能学着教或像学生一样学习;(3)聚焦重难点。微课程教学生学的是学科核心知识,教学生解决的是学科重难点问题,其策略方法可以广泛迁移,其练习材料具有典型性。

  具体地说,从内容上,抓住学科特点。相对而言,理科比较方便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而文科要复杂得多。其次考虑学科核心知识以及重难点,这意味着不是也不必要将学科的所有内容都制作成微课程。第三,微课程不以教学生记忆知识为目的,而以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如,小学语文学科,不是教学生学习某篇课文,而是以课文(整篇或部分)甚至其他材料为例子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解决问题,像怎样运用汉字学科学、轻松地识字,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写出内容具体的习作,怎样做演讲,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就比较好地体现以上特点。学生一旦掌握了“怎样”如何如何,就可能“能够”如何如何。当然,这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怎样”到“能够”必须经过反复实作、迁移学习。

  地理微课程设计与案例——基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微课开发总序从形式上,抓住学生特点。要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非有什么特别吸引学生的地方。如,(1)课件画面尽可能活泼——吸引学生的眼球,但又不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文字(符号)尽可能简洁、醒目,帧数适量;(2)教师讲解语言要准确精炼又不失生动富于表现力;(3)过程尽可能多与学生互动,如,地理微课程设计“阶梯练习”等(当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互动增强,电脑智能化水平提高,人机即时对话就不成问题了),不断地激发学生向上攀登、挑战自我的内驱力。总之,短短10分钟左右的视频要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像迷恋网络游戏一样沉浸其中而不知不觉地跟着学,而且,还想做微练习中的作业,阅读微资源中的超链接内容,经历一次完整的学习过程。

  二、确保学生自主运用微课程,让学生在决策中学会自主决策

  微课程资源运用的总原则是,只要你喜欢且需要就下载来看来学。具体言之,一是学生自主;一是教师主导。

  1.学生自主。既然微课程定位是“学生在线自组织学习”的资源,那么,用与不用以及怎么用,就看学生的实际需要了。因此,用的时间和空间主要在课外。“我要学”是微课程资源运用的常态。

  2.教师主导。在尊重学生自主的前提下,教师有目标、有选择地指导学生用,“为我所用”是新常态。如,(1)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①弥补学校教学条件的缺失;②弥补教师自身“短板”,借鉴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或资源,如,地理微课程“高三地理专题复习”等;③开拓学生的视野。(2)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延伸性学习。一方面向课前延伸,相当于预习;一方面向课后延伸,相当于巩固提高。(3)注意学段特点,小学1—3年级一般不适合用微课程。一方面,年龄小自制力差;一方面,没有家庭书面作业的任务,因此,如果实在需要就必须放在课堂上。

  三、因“学”施教,主动应对挑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对于教师来说,真正棘手的问题是:学生先学了怎么教?有的学生学了、有的学生没学,怎么教?有的学生甚至超过老师了,怎么教?

  这使本来就复杂的教学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当然,这并不是有了微课程之后才有的问题。因为,差异是必然的(用好了,是优质资源)。在微课程出现之前,学生不也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同而不同吗?同一个内容,对有的学生来说,早在“家教”中就学了,可有的学生还没接触过。只不过,微课程的出现,使人们又重新关注或更加担忧而已。

  怎么解决此问题,靠的是迎难而上的勇气、躬身实践的韧性和化挑战为机遇的智慧。而因“学”施教,是大方向,也是大智慧。

  1.教师把微课程纳入备课范围,作为备课的参考资料。只有教师先看过了相应微课程,才能多一些把握。一方面,可以决定是否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估计可能看过微课程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知己知彼,方能增强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便在实际教学中因学施教。

  2.发挥看过微课程的学生的作用,教学生学习,构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例如,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了解看过微课程的学生情况,然后请这些学生辅导同桌或小组内其他同学或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教人学习不仅能使别人受益,也使自己理解得更深更透,同时收获“给予的快乐”。“教才是最好的学。”(陶行知语)此时教师便可深入到小组内倾听或参与讨论,再次收集“情报”。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

  3.让教师在课堂上辅差助弱成为现实。教育的公平在课堂。课堂的公平在因学施教。因学施教的关键在辅差助弱。当然,辅助者不是教师一个人在操心奔忙,而是一个团队——老师和暂时领先的同学一道,真诚而有针对地帮助、辅导暂时处于劣势的学生,真正使所有学生同在课堂中、共享好教育。

  总之,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真正的学习应该也必须发生在学校,发生在教室,发生在活生生的教师的眼皮子底下,发生在互帮互助的同学中,而不是发生在冷冰冰的网络终端上,就像你在电视上、电脑屏幕上无法享受到在电影院才能欣赏到的3D效果、高品质音响、特大高清影像以及独特的“影院感”一样。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集全省之优质资源,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研发各学科系列微课程,供学生“在线自组织学习”。同时,为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将微课程优化转换成文本形式——“走进微课程丛书”(随书配送微课程光盘)问世了。

  “走进微课程丛书”既可供教师阅读、运用,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也可以供学生阅读、运用——如果学生暂时不具备上网学习的条件,就阅读此丛书,亦可实现“自组织学习”的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还可以供家长阅读、运用,以提高家长辅导自己孩子学习的辅导力。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2015年7月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9

开 本:16开

字 数:233千字

地理微课程设计与案例---基于逻辑思维训练的微课

http://book.00-edu.com/tushu/1/2020-04-23/199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