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论

首页 > 图书 > 教育类图书/2020-04-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课程论

语文课程论

作者:张心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559-9

定价:39.00元

出版时间:2014-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书

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梳理,细密辨析了语文课程的缘起、性质、发展变化,并以此思考和建构语文教育的当下和未来,将带给读者对语文课程和教育的更深理解。

内容简介

本本书重新建构了语文课程论体系,八章分别选取语文课程的八个基本问题——课程名称、性质、设置、目的、知识、载体、文化、选修,以关注现实、回溯历史、预设未来的思路对这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从现实问题切入(增强现实针对性),然后梳理历史(开拓认知视野),最后提出新的观点并进行阐述(推动学术研究),依次提出了语文课程名称的“名称——概念”说、课程性质的“重回——超越”说、课程目的的“三个维度”说、课程设置的“分进合击”说、课程知识的“三种知识类型和建构路径”说、课程载体的“教材分编”说、课程文化的“三个层面”说、选修课程的出“大学——中学”说。在研究方法上试图消解所谓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述与作、照着说与接着说等等之间的区隔。
 
作者简介

张心科,
男,安徽宣城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教研室。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文学教育研究。已在《课程·教材·教法》《红楼梦学刊》《教育学报》《教育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出版学术专著《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8.7万字)、《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1.8万字),编著《民国儿童文学教育文论辑笺》(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28万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多项。曾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等。

目录

  • 2013年4月15日目录序做有“根”的学问:基于史料、史识的言说   潘新和1
  • 前言1
  • 第一章语文课程名称论
  • 一由群名改为“国文”
  • 二由“国文”改为“国语”
  • 三由“国语”“国文”改为“语文”
  • 四由“语文”改为“汉语”“文学”
  • 五近年“语文”更名的方案及反思
  • 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论
  • 一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 二反本质主义倾向的语文性质观
  • 三超越传统的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语文课程性质观
  • 第三章语文课程目的论
  • 一从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 二从动态的言语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 三从静态的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确定语文课程目的
  • 第四章语文课程分合论
  • 一古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分与合
  • 二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第一次分与合
  • 三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第二次分与合
  • 四近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的第三次分与合
  • 五现代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作教学零星、偶发的分合试验
  • 六对课程分合的反思与重构
  • 第五章语文课程知识论
  • 一对过去语文课程知识重构历程的回顾
  • 二对当下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运动的审视
  • 三对未来语文课程知识重构路径的设计
  • 第六章语文课程载体论
  • 一语文教材的基本类型
  • 二语文教材选文的组织方式
  • 三语文教材选文的功能种类
  • 第七章语文课程文化论
  • 一传统文化知识
  • 二传统表述工具
  • 三传统教学方法
  • 第八章语文选修课程论
  • 一清末民初国文分科制昙花一现
  • 二五四运动前后国文选科制正式兴起
  • 三南京政府成立后国文选科制逐步取消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语文选修课长期不受重视
  • 五选修课程兴亡的启示
  • 参考文献

精彩节选

  • 节选|前方
有“根”的学问:基于史料、史识的言说
潘新和
语文界的教研著述,其方法大多可归入两类:一类是经验主义,一类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基本上不读书(为了备课,“教参”还是读的),以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成效卓著自居,所谓的研究,纯凭拍脑袋拍出来的。教条主义是读点书的,将某些时尚、流行或权威的观点,奉为圭臬,不加分析、批判、扬弃、整合,拿来就用,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两种状况,前者“自我”,后者“无我”。在“名师”中,大多数属于介于二者之间的第三类:拍脑袋加抄教条。他们都带有盲目性,都缺乏研究方法论思考的自觉。可以认为,这样的研究,价值甚微,基本上是劳而无功,谈不上对学科理论建设能有什么贡献。
心科在本书的“后记”中说:“我力求做到的是,在同一本著作或同一篇文章中将回溯历史、预设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消解所谓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述与作、照着说与接着说等等之间的区隔。”暂且不论其认知是否得当,但这种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严肃思考,在语文界十分罕见,也发人深省。
心科,近年逐渐为语文界所瞩目。他的“崛起”,无疑得益于他丰厚的学识积累。这使他有较为充足的资本与实力来回溯历史、预设未来。不像有些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凌空蹈虚地胡诌。
学术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既不是纯现象化的生活写作、经验写作,也不是纯理性化的教条写作、演绎写作,而是一种思想化的累积式、整合式、超越式写作,是在他人的文章上做文章,在书本上写书,是对思想的再思想。前人的思想,是孕育后人思想的土壤。因而,对于研究来说,基本学养的获取是前提,是关键。对本学科历史状况、问题状况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是从事科研的准入证、铁门槛。这种科研常识,在其他学科的学者那儿,一般不是问题,然而,在语文界,至今仍是大问题。因而,在读心科这本书前,不得不先澄清这个问题。否则,许多同仁会感到困惑:心科这不是吃饱撑的,何必这么费事劳神,每一个问题都要追源溯流、广征博引、条分缕析,直接把观点、结论说出来不就结了?大家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