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考”语文考什么——台湾语文试卷汇编与分析(2001—2015年)
台湾“高考”语文考什么——台湾语文试卷汇编与分析(2001—2015年)首次引进 原汁原味 学生、老师都需要★ 17 套台湾“高考”真题 ★ 答案与评分说明 ★ 试题深度评析作者:王丽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929-0 定价:39.80 出版时间:2015-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学测的测验目标分为四项:一、是否具备高中生应有的基本学科知能;二、是否具备接受大学教育应有的基本知能;三、通识导向:结合生活或整合不同领域;四、重视理解与应用的能力。
台湾与大陆虽属同文同宗,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岸语文教学呈现出不同的风景。本书为此提供了借鉴与比较的窗口,尤其对于大陆高考语文命题者、高中语文教师和高中学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原试题为繁体字,考虑到大陆读者的识字习惯,转换为简体字,但保留了原试卷中的语文注音符号。另有个别地方两岸用语有所不同的亦略作修改。总之,原则上尽可能保留原貌。
为使读者对两岸语文考试有更多的了解,在本书最后,还附录了编者撰写的《台湾“高考”语文试题的启示》一文。
内容节选
一、试题选
1. (2003年真题)下列文句中由注音符号所代替的字,正确的字形依序是:
「小笼包抱着ㄕ 、死如归的决心对泡面说:「别以为你烫了头发,我就不认识你!我与
你ㄕ 、不两立!」泡面也不甘ㄕ 、弱地说 :「你若这么爱惹ㄕ 、生非,我就奉陪到底!」
(A) 誓/势/势/是 (B) 视/誓/示/是
(C) 视/示/势/事 (D) 誓/誓/势/事
2. (2015年真题)下列是一段武侠小说,依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 :
原来修练邪派内功的人,功力愈增,危机愈大,到了某一关头,
甲、成了废人 ; 乙、重则毙命 ; 丙、轻则半身不遂 ; 丁、便要遭逢「走火入魔」之劫
不过,若能冲破此关,武功便可以有登峰造极的希望。(梁羽生《冰河洗剑录》第52回)
(A) 丙甲乙丁 (B) 丙乙丁甲 (C) 丁乙丙甲 (D) 丁丙乙甲
3. (2015年真题)如果下图中的人物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你认为他正「低头」做什么?请从他的行为设想一个情境,并提出你的感受或看法。文长约 100-150字(约 5-7行)。
/uploadfile/2015/0916/20150916113150537.png
二、分析:台湾“高考”语文试题的启示(节选)
在大陆,每年夏初高考“大战”揭幕之日,第一场便是语文考试。往往上午的考试还未结束,各省市的作文题目便已见诸于网络。接下来的一周,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争相加以评论。有些门户网站还发起“最 ×× 的作文题目”评选,如“最雷人”、“最坑爹”、“最浮云”等等,极尽恶搞之能事,年年如此,乐此不疲。相比之下,台湾每年学测语文的作文题似乎没有那么“受宠”。但是,从其所占卷面分值而言,台湾要高于大陆。
大陆高考语文作文 60 分(占总分 40%) 材料写作,不少于 800 字。
台湾学测语文非选择题 54 分(占总分 50%)
一、文章解读:9 分(150 字—200 字)
二、文章分析:18 分(文言文)(250字—300 字)
三、引导写作:27 分(文体不拘,文长不限)
由此表可见,台湾学测语文的“非选择题”相当于写作部分,但一分为三:文章解读、文章分析和引导写作。三者之间按9分一档的分值逐级递增。以2011年度为例:
一、文章解读(占 9 分)
阅读框线内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的一段文字后,回答问题:
(一)作者指出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知觉」同一棵古松有三种不同的反
应态度,这三种态度各有优劣吗?以你对本段引文的理解,请加以阐述说明。
(二)阅读了作者这一段文字后,依据它的意旨,请你重新给它订个题目,
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必须标明(一)(二)分列书写。(一)、(二)合计文长限 150 字—200
字(约 7 行—9 行)。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木商的心习,于是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植物学家的心习,于是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
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它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那一股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由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显而易见,此题的指向是将文章阅读与表达结合一起,可谓一箭双雕。题目要求具体到连书写格式和行数、字数都规定得一清二楚,以免考生因细节疏忽而失分,可见命题者的“体贴”。
并且,这两道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点:要求考生不但对材料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还要加以“阐述”“说明”,此即意味着考生不能妄下断语,而须经过“慎思”“明辨”之后,方能做出判断。这种思维方法一方面蕴含着《中庸》所强调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精神,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要素。
第二题“文章分析”为文言文。2011 年度的题干材料为台湾各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共同选文——苏轼的《赤壁赋》节选。题目如下:
二、文章分析(占 18 分)
阅读框线内文章后,回答问题:
(一)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叹,是因何而起?
(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问题是什么?
(三)客云:「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请解释他对于问题 ( 二 ) 要如何解决?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