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课40例
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课40例作者:吴伟红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6998-6 定价:36.00元 出版时间:2015-10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内容简介
《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课40例》,是作者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小学高年级校本心理课程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从“快乐交往”“自信学习”“笑迎青春”“珍爱生命”四个辅导主题切入,融入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和“NLP”简快身心练习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内心体验。
本书按照适用年段和辅导主题有机排序,拥有科学而合理的架构,加之紧密联系的课题与核心词、详细而富有新意的辅导过程、温情而不失理性的辅导反思,都体现本书为小学心理学科教育添砖加瓦、总结发散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专职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指导师。2004年开始探索小学心理辅导课,多次上市区小学心理辅导观摩课,2015年出版心育专著《有一种幸福,叫成长——一个心理教师十年成长手记》。
目录
目录
第一辑:快乐交往
第1课 我的新团队
第2课 我会肯定
第3课 我能换个角度看问题
第4课 我会倾听
第5课 我会解释
第6课 我能竞争与合作
第7课 我会交朋友
第8课 我与男(女)生友好相处
第9课 我的情绪我了解
第10课 我会调适我的情绪
第二辑:自信学习
第11课 我有好的学习习惯
第12课 我的目标我做主
第13课 接长我的“短板”
第14课 我有专注力
第15课 我是记忆小能手
第16课 我能面对挫折失败
第17课 我能打开创新大门
第18课 我是时间管理小高手
第19课 网络助我健康成长
第20课 我会笑迎考试
第三辑:笑迎青春
第21课 我知道我从哪里来
第22课 我们的生理变化
第23课 我的青春我保健
第24课 我们逆反有“理”
第25课 音乐让我更优美
第26课 偶像我们谈
第27课 我要做个好男(女)孩
第28课 我们一起维护友情
第29课 尊重我们的隐私权
第30课 我能应对被欺负
第四辑:珍爱生命
第31课 我知道我是谁
第32课 我生命的价值
第33课 我能面对生命变化
第34课 梦想成就我未来
第35课 感恩让我有力量
第36课 书香带给我快乐
第37课 积极暗示助我成长
第38课 我要走出“舒适圈”
第39课 我会做最好的自己
第40课 我的美好童年存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节选
发展性心理辅导课需要一批执着的探索者
钟志农
吴伟红老师主编的《小学高年级积极心理课40例》出版了,这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一件值得祝贺的喜事。其实在几个月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她书稿的电子版时,心里就已经涌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说不清是惊喜,是感动,还是敬佩。因为作为一个同样走过一段艰辛路程的过来人,我深知作者个中所经历的曲折与不易。
这本心理辅导课课例设计有几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它的理论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关注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积极意义,发掘每一个生命天赋的正向能量,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标志之一。吴伟红老师主编的这本课例设计,就很好地把握了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的大方向。她认为小学的心理课程是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服务的。“心理辅导课就要帮助孩子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建立内在的生命信念和价值体系,培养良好人格。”所以,我们看到全书40节心理辅导课,确立了“快乐交往”“自信学习”“笑迎青春”“珍爱生命”四个辅导主题模块,每个学期专攻一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10节课,每一节课的切入点都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而着眼于生命发展和成长需要,就是着眼于积极心理的导向,着眼于正向能量凝聚起来的价值体系。
二是它的结构化设计体现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每一节课的辅导流程,都分成“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团体体验与成长阶段—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四段,这样一种结构化的表述,突出了团体动力各个阶段所需关注的重点,使辅导教师能够更为自觉地把握每个阶段的操作重点;同时,设计方案还辅之以团体动力结构中每个发展阶段的“设计意图”说明,更有利于初涉心理辅导课的班主任或心理辅导教师在实施中加以深入理解。而总体框架中设置的“设计架构”“辅导意图”“辅导反思”和“资料链接”等,也是别具新意、匠心独运的。
三是它的选题与设计总结了10余年小学高年级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经验与教训,具有扎实的基础性。吴伟红老师在后记中说,这个过程她自己经历了豪情满怀的奋进岁月,也遭遇了“江郎才尽的失望和无奈”。她的这种处境是我们这一代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都能感同身受的。但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种“过山车”般的起落升降,给她带来的思考和结论却是:“作为探索者要经得起失败,需要耐心和恒心去摸爬滚打”。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大家从理论上都认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和预防为主,都认同心理辅导课程是实现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任务的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而另一方面,除少数因领导者个人因素而较为重视心理课程的学校之外,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总体设计并未给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课程留出应有的空间和时间,而是用一个“活动课程”的“大箩筐”涵盖学科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课程。你若是说课程设计“没有考虑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板块”,有人会回答你“有”。但你若是到大多数学校的校园生活中去实地考察一下,你却会发现这个“有”其实是“似有若无”——领导来校检查的时候,心理课是有的;评比心理健康教育荣誉称号的时候,心理课也是会有的。其他时候,你看到更多的可能就是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危机干预”,应对中考、高考的“考前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等等。与10多年前教育部两个文件发布时那种热气腾腾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活跃时期相比,现在真有一点“啃鸡肋”的味道。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