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政学两界人和事)
北大教授(政学两界人和事)作者:张耀杰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7414025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08-08-01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在关于高仁山的注解中写道:“江苏江阴人,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在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晨报》‘时论’栏发表的《大家不管的女师大》一文中说:‘*奇怪的就是女师大的专任及主任教授都那里去了?学校闹到这样地步,何以大家不出来设法维持?诸位专任及主任教授,顶好同学生联合起来,商议维持学校的办法,不要让教一点两点钟兼任教员来干涉你们诸位自己学校的事情。’”
《“碰壁”之余》写于1925年9月15日。在此之前的6月19日,女师大学潮的中坚人物许广平,已经在致鲁迅信中介绍说:“杨婆子在新平路十一号大租其办事处,积极准备招生,学生方面往各先生处接洽,结果,由在京四位主任亲到教部催促早日解决校事,一方另呈文至执政处,请其早日选人至教部负责,然后解决校事,在京四人,居然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至于到校维持一节,碍于婆子手段,恐不易有办,出来说话做事的,都往往吃力不讨好,也惹一身脏,好比七个先生的事,就是前车,以后的人,自然不愿意轻举妄动。结果,还是大家不管的女师大。”
“杨婆子”就是被驱逐出校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她与教育界著名人士郭秉文、胡适、蒋梦麟、马寅初、陶行知、查良钊等人,都是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的校友;她与政学两界的吴稚晖、陈源、陈翰笙、顾淑型、高仁山、陶曾谷等人,又同为江苏无锡人。“七个先生的事”,指的是由鲁迅撰稿并以本名周树人与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共同签署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于1925年5月27日在《京报》公开发表的事情。除北大教授兼女师大史地学系主任李泰菜是河北阳原人之外,其余六人都是来自“某籍某系”——浙江籍北京大学国文系——的兼职教员。“在京四位主任”,指的是为女师大校事积极奔走的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化学系主任文元模、史地学系主任李泰菜、音乐系主任萧友梅。由许广平的书信可以看出,高仁山的《大家不管的女师大》一文,对于女师大学潮的缓和及解决,是产生过正面影响与积极作用的。
到了1925年12月18日,鲁迅在《“公理”的把戏》中再一次提到高仁山:“日本人学了中国人口气的《顺天时报》,即大表同情于女子大学,据说多人的意见,以为女师大教员多系北大兼任,有附属于北大之嫌。亏它征得这么多人的意见。然而从上列的名单看来,那观察是错的。女师大向来少有专任教员,正是杨荫榆的狡计,这样,则校长即可以独揽大权;当我们说话时,高仁山即以讲师不宜与闻校事来钳制我辈之口。况且女师大也决不因为中有北大教员,即精神上附属于北大,便是北大教授,正不乏有当学生反对杨荫榆的时候,即协力来歼灭她们的人。即如八月七日的《大同晚报》,就有‘某当局……谓北大教授中,如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亦主张解散’等语。”
女师大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由鲁迅的同乡好友许寿裳出任校长。许寿裳仿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成立了由校长、教务长加上10名教授共同组成的评议会,重新厘定课程,出版周刊,并从北大聘请兼职教员。兼职教员不能做教授只能做讲师,也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制定的制度规则。鲁迅所说的“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与“某籍某系”一样是当年的流行话语。据王书庄回忆:“**次世界大战之后,蔡校长曾赴欧美各国,延聘了一批学习优异的留学生回国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西林师曾和其他七位新回国的北大教授在吉祥大院租了一所民房,共同居住。学生称他们为‘吉祥八君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并以此自豪,一时传为佳话。”
与丁西林(又名燮林,字巽甫)等人一起住过吉祥胡同的李书华,对于“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另有回忆:“民国十一年九月中旬我到了北京,寓后门内东吉祥胡同。同住的有周览(鲠生)、李麟玉(圣章)、李四光(仲揆)、丁燮林(巽甫)四人,全是在欧洲时期的老朋友,前一两年回国的。鲠生任北大政治系教授,圣章任北大化学系教授,仲揆任北大地质系教授,巽甫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兼理预科主任。王世杰(雪艇)亦系前两年回国,任北大法律系教授,原来也住在东吉祥胡同,结婚后便另觅住所,移居西城惜薪司。……我到北大不久,北大新教授李宗侗(玄伯)、皮宗石(皓白)、陈源(通伯)、石瑛(衡青)陆续到校。玄伯在法文系,皓白在经济系,通伯在英文系任教;衡青则在化学系担任冶金功课。皓白、通伯、衡青三人亦全住在东吉祥胡同。”
高仁山虽然不是“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中的一员,却是为王世杰、石瑛、周览、陈源、皮宗石、李四光、丁西林、唐有壬等人丰办的《现代评论》周刊无偿供稿的一个人,并且在学潮问题上与《现代评论》同人基本上保持一致立场。他们把“北京国立各校接连不断发生风潮”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学校当局不恰人望,学生的行为出轨,教职员的从中挑拨,校外人士的鼓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希望的是以公正平和的态度平息和化解学潮:“我们不懂得有些立于教育界责任地位的人,为什么也不平心静气地考量女师大问题的本身,乃反而推波助浪的张大其事。……今日校外的人不立于超然的地位,以苦心孤诣的精神,调处女师大风潮,求个迅速圆满的解决,反而全然加入一方面,助长学潮,这明明是走入歧途,其结果也许少数人可以逞快一时,然而多数青年学生就未免要跟着牺牲学业了。”
关于当年的派系之争,陈翰笙在《四个时代的我》中回忆说:“我进入北京大学,在历史系担任欧美通史和史学史课程。当时我只有27岁,是北大*年轻的教授。……北大教师当时分为两派,一派是英、美、德留学生,以胡适为首;另一派是日、法留学生,领头的是李石曾。这两派明争暗斗,互不相容。历史系的系主任朱希祖是日法派,他对我这个从欧美回来的人很不喜欢,想把我排挤走,要他的留曰朋友代替我。……李大钊又找到法学系负责人周鲠生,将这件事对他说了,还说:‘王世杰是胡汉民的人,《现代评论》也是胡汉民出钱办的,找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李大钊同志建议我直接找一下周鲠生,说周人品好,是个正人君子。周鲠生对我说:‘不要同王世杰讲了,我聘你到法学系兼课,讲授美国宪法史。’这样一来,朱希祖没有办法了,……”
陈翰笙所说的“日法派”又称“法日派”,它虽然以河北籍的国民党元老李石曾为精神领袖,其中坚力量却是浙江籍人士,特别是被称为“某籍某系”的浙江籍北京大学文科教员沈尹默、沈兼士、朱希祖、马裕藻、马廉、钱玄同、陈百年、周作人、鲁迅等人。“东吉祥派之正人君子”,则是英美派的生力军。不过,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法日派还是英美派,无论是元老级的李石曾、吴稚晖、徐谦、汪精卫、石瑛、易培基、丁惟汾、顾孟余,还是相对年轻的朱希祖、沈尹默、沈兼士、王世杰、蒋梦麟、马叙伦、朱家骅、唐有壬、李大钊、陈翰笙、高仁山,大多是国民党内部各个派系的骨干成员,他们在反对北京政府和支持北伐战争的政治立场上还是保持一致的。没有党籍的鲁迅、周作人兄弟,也同样是站在支持国民党广州政府的立场上的。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乡野乡戏
下一篇: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08)(国际文化贸易研究系列报告)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