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相聚:美国作家、学者和艺术家在中国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化相聚:美国作家、学者和艺术家在中国

文化相聚:美国作家、学者和艺术家在中国

作者:张子清 简·埃文斯 戴维·埃文斯

开 本:32开

书号ISBN:7563341625

定价:19.8

出版时间:2003-01-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像下,我吸完*后一枝烟。如果过去有吸烟爱好者的话,毛主席也是一个吸烟爱好者呀。我的丈夫、女儿和我走出毛主席纪念堂,到了北京明亮的阳光之下,在卖小纪念品的摊子讨价还价声中一路走过去。我停下步,从我的通想中恢复过来,望着围绕天安门广场的宽广的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现在可以去吃麦当劳了吗?”我的女儿问道。她已经在与中国联系的绳索的一端,急着要与她的母文化联系,再也等不下去了。只步行了二十分钟,她就吃到了她喜爱的牛奶、鸡蛋、冰激凌搅和在一起的巧克力混合饮料。

文化相聚:美国作家、学者和艺术家在中国文化相聚:美国作家、学者和艺术家在中国 前言

  出国旅行的人至少要带两样行李:有形的行李和无形的行李。后者是文化设想、期待、观念以及在国内从小养成的行事的方式与方法。我们像其他许多美国人一样,在中国生活了一个时期。1988年,我们作为与云南师范大学校际交流的教师,在昆明教书一个学期。那次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很深,我们决定再回到中国。1992至1993年,我们在南京大学教书一年。1999年,我们在广州外语学院教书一个学期。
  1993年回到美国之后,我们同我们的朋友张子情决定开始收集去过中国的美国人写的文章,他们多数人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先后到过中国,那时中国开始对西方开放。我们注意到,曾在中国生活过一个时期的美国教师、学者、作家、艺术家和旅行者跟我们一样,深深地受到他们在中国的经历的影响。例如,生长在明尼苏达州中西部小镇的比尔·霍尔姆在西安教书一年,回国后写了一本书《我回国后变啦》,表明中国对他有深刻的影响。另外一个作者迈克尔·特鲁在他的文章《长江之游》里说:“中国之行重新整理了我的头脑和我内心世界的地理方位。”
  自从我们开始为这本选集收集材料时,中国的经济很快地增长了,*近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被选为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国家。而美中关系很复杂,特别是围绕2001年纽约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的“9·11事件”以来,相互摩擦不断。当然,两国没有兴趣相互为敌,而是珍视合作和交流。也许美中两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地促进和鼓励相互对话与理解。
  我们相信,《文化相聚:美国作家、学者和艺术家在中国》这本书有助于美中两国的对话和理解。借用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中的话来说,人们易于贬低和自己不同的人。换言之,如果我们花时间去发现外国人的情况,我们通常不喜欢或者害怕外国人的理由就比较少了。这当然适用于美国人,也适用于中国人。
  这本文选虽然内容庞杂,但其作者可以分为几组。
  *大的一组是在中国的大学里教书的教授和教师。他们对中国的情况比较熟悉,对有关中国大学里的人和事也写得较为深入,例如,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凯利、莱巴农瓦利学院阿瑟·福特教授等。又如,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安吉拉·贝利描写她与南大学生到校外为一家烧鸡店做广告的有趣经历,表现了她和普通中国老百姓的文化交流。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韩南虽然没有时间在中国教学,但他在任哈佛一燕京学院院长期间每年去中国招收访问学者,对中国的大学情况非常熟悉,同中国学者的感情至深。
  另一组是曾在中国教书或访问过中国的美国作家,例如,斯蒂芬·黑文、比尔·霍尔姆、理查德·特里尔、纳撒尼尔·塔恩、彼得·赫斯勒、埃德温·霍尼格、詹姆斯·谢里、汉克·雷泽尔、伦纳德·施瓦茨、布兰达·韦伯斯特等。塔恩回顾他在吉林大学教学的美好时光。特里尔描写他在保定教书时的艰苦生活,那里的生活之简陋如同19世纪的梭罗生活在森林的小木屋里。霍尼格纯粹描写他旅行时的个人观感和拜访中国著名翻译家叶君健及其家人的印象。詹姆斯·谢里和汉克·雷泽尔应邀在北京、成都、南京和苏州等地进行了成功的诗歌朗诵,并与中国诗人进行了深入的座谈。美国西部笔会主席、小说家布兰达·韦伯斯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朱虹的引见下,访问了杜鹏程妻子问彬以及宗璞、张洁、陆星儿等中国著名女作家,并和她们进行了畅谈,为中美作家交流史增添了闪光的一章。安妮·迪拉德1982年5月作为美国作家访华代表团成员,应中国作家协会的邀请,参加了中美作家的正式交谈。从她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约略看到刚从‘“文化大革命”阴影走出来的一些中国作家心有余悸的心态。特别要提的是,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在中国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和火车列车长的有趣谈话不但很富情趣,而且反映了这位戏剧家锐敏的观察力。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在北京的演出是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大事。
  第三组是到中国去访问的艺术家,他们与中国画家交朋友,建立友谊,例如,画家芭芭拉·伦道尔特一比安奇、戴尔·斯特朗和黑人画家厄尔·马修斯。斯特朗甚至和热爱艺术、热衷于中外艺术交流的大学英文女教师结婚了。
  如果这本文选是记录美中两国之间对话的话,那么它包括了美国人的个人惊喜的发现和愉悦的体验。桑迪·科恩欣喜地发现了中国*冷的城市——哈尔滨及其冰雕。多萝茜·津博格于20世纪80年代对四川农村的一个农民百万富翁的访问使她高兴地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了具体的认识。美国犹太人朱迪思·克林霍弗在开封访问定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大有寻根的无限感慨。华裔美国作家梁志英访问中国更表现了他寻根的感情。鲍勃·科恩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贵州偏僻山区岩洞探险,吃了不少苦头,但感到愉快,与当地人交了朋友,临别时难舍难分。有趣的是,2.03米高的克里斯·瑞仲卡因为自己的身高被中国的老百姓围观时本来感到很不自在,但通过访问北京雍和宫的老喇嘛之后顿生禅悟。
  但是,有一些美国人在中国遇到意料不到的情况时心情感到不太舒畅,部分地说明美中文化的交往有时有的地方融洽,有时有的地方不是那么太融洽。玛丽·金努能和她的家人从昆明乘硬卧去西昌游览,使她大为扫兴的是,乘客抽烟,弄得车厢里烟雾腾腾;车厢拥挤不堪,轮流去厕所的人川流不息;车厢里响着咳嗽声和吐痰声。盖尔·华莱士·博扎诺因为中方外办人员的工作方式生硬而又不善解人意而感到失望。阿瑟·米勒对距他住地不远的地方杀猪感到不自在。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