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作者:牟利成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20119443

定价:69.0

出版时间:2018-01-0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斗蟋”者主要嬉戏的场所是“堂子”,要了解斗蟋就必须实地考察他们真实的“赌博”过程。通过文化社会学视角对这一过程的重新审视发现,斗蟋者在“局外人”看来纯粹出于利益考量的每一次斗蟋博彩实际上都是一次社会性嬉戏。即看似出于个人理性和判断的斗蟋实际上是有诸多他者介入的复杂社会性活动。甚至在斗蟋中每一次“喊花”、“押花”和“放扣”都蕴含着不被言明但约定俗成的规矩。生活于斗蟋社会中的成员对这些“约定俗成”和“不被言明的叙事”理解、掌握和应用得越透彻,则在“博彩”活动中的胜率就越高。由此,斗蟋蟀不是简单蟋蟀在斗栅内的拼杀,而更主要的是在斗栅外人与人的较量。而他们较量的依凭不是简单对斗蟋技术的掌握,而是对内含于斗蟋传统文化的谙熟。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的“爆堂子”,一个生活于斗蟋社会中的真正斗蟋者不是简单地抗拒和躲避,而是把“嬉戏”的逻辑运用其中。他们把国家也纳入进来,当作了斗蟋嬉戏的另外一个反面参与者。从而,斗蟋文化通过文化的介入,呈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样态。
斗蟋社会中人员的分类或阶层划分呈现为明显的分化状态,而对它们的剖析是呈现斗蟋群体社会结构的必要分析手段。文化社会学的视角把文化引入了对斗蟋社会阶层的分析中,发现阶层划分本身是现代语境下的产物,在传统斗蟋社会中,其成员大多没有阶层的概念,该社会是通过对文化掌握、理解和应用程度的标准把人进行分类的。文化对人的分类和现代科层制下对人的分层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含。前者更关注人类文化的意义,把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由传统、习俗承载的意义之网。但随着科层体制和逻辑对斗蟋社会的侵入,斗蟋社会中蟋蟀的来源部分——农村首先被侵袭,在抓蟋蟀的人中首先形成了某种具有科层性的组织,它们逐渐在冲破文化之网,试图重新以经济和权力的原则来组织斗蟋社会的源头部分。现代性的这一逻辑在斗蟋社会那些“有钱人”中首先开始通行。
中国“斗蟋”由“赋魅”到“祛魅”的过程同时也承载呈现了现代国家权力逻辑和市场逻辑对“斗蟋社会”的影响历程。这一过程所呈现的恰似卡尔·波兰尼所说的“巨变”及其后果在中国社会的真实上演。针对此,该社会的唯一可行的策略是用千百年流传的传统、习俗等文化基因来保卫社会,对抗市场和权力“脱嵌”所可能引起的现代性后果。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目录

导论
一 与“隐遁社会”的偶遇
二 国家、社会与民间嬉戏
三 完全参与:深入“隐遁的社会”
**章 重新定位: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
一 社会的发现:“国家-社会”理论的政治社会学进路及其内在紧张
二 一种修正:“国家-社会”理论对传统、习俗与公民美德的强调
三 “生活世界”和“实践”:“国家-社会”理论方法论难题的化解
四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国家-社会”理论的再审视
结语
第二章 “隐遁社会”的宏观历史叙事——传奇与故事
一 斗蟋中“官方”与“民间”叙事的分裂
二 蟋蟀宰相与蟋蟀皇帝
三 宫廷养师——宫廷的流落抑或民间的皈依
四 失落的“重阳旗”
结语
第三章 “隐遁社会”之微观叙事及其逻辑
一 “赋魅”:斗蟋与自然的叙事
二 “谈资”:斗蟋的社会性叙事
三 文化的“默会”与交流
四 “隐遁社会”的社会关系原则
结语
第四章 嬉戏的“堂口”
一 斗蟋的场所——“堂子”
二 “堂子”的规则与结构
三 “叫花”与“押花”
四 “爆堂子”
五 嬉戏中的“社会”与国家
结语
第五章 “隐遁社会”的人员分类
一 人的社会分层与分类
二 贫穷的“大老板”
三 “豪赌”群体
四 “撬子手”与中间人
五 名人群体
结语
第六章 斗蟋的“祛魅”: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隐遁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反思
一 农村斗蟋市场的科层化
二 现代性下斗蟋的“祛魅”
三 波兰尼范式:面对经济理性和市场的“社会”保卫战
四 对“斗蟋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再审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作者简介

牟利成,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法理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法学理论、法社会学;著有《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2013)、《“中国问题”、现代性与法律的文化社会学解读》(2016)。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