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作者:王水兴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20342360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9-05-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 |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内容简介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将“信息文明”作为标示性哲学范畴研究,贯彻唯物史观立场、方法,从整体上探讨信息文明的理论形态、实践形态、逻辑形态和社会制度形态,并力图揭示信息文明的哲学本质和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和人的存在方式,信息文明是社会主体交互性和互组织性发展过程与结果。信息文明实质是社会主体协同互利发展的共享文明。全书希望通过信息文明的研究,在全社会树立信息文明意识,确立信息文明方式,不断增强信息文明建构的自信和自觉。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目录
导论**节 问题的提出
一 信息化浪潮与信息文明兴起
二 历史的镜鉴需要我们高位认识信息文明
三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独特历史方位和时代境遇
四 唯物史观视阈下信息文明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 总体思路
二 各章思路
**章 理论形态:信息文明的基本含义
**节 信息文明关联概念及其内涵的厘定
一 信息的本质
二 信息的基本特性
三 信息资源与信息活动
四 文明的内涵
五 信息文明的内涵
第二节 信息文明的基本结构
一 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信息文明的基础
二 信息化生产方式是信息文明的核心
三 信息社会治理体系是信息文明的外在体现
第三节 信息文明的基本社会功能
一 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扬弃
二 社会全面发展的“倍增器”
三 人的存在再实现
小结
第二章 实践形态:信息文明的要素衍化
**节 社会生产力内涵的嬗变
一 工业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内涵
二 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内涵
三 “协同共享”生产力时代来临
第二节 全球迈向信息社会
一 信息社会是一种技术社会形态
二 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 信息社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
四 全球范围的信息社会化运动
第三节 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新内涵
一 人民群众普遍的信息化
二 人类历史上的蔚为壮观的大迁徙
三 信息时代群众史观的新内涵
小结
……
第三章 逻辑形态:信息文明的生发机理
第四章 制度形态:信息文明的社会趋向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节选
《唯物史观视阈中的信息文明研究》: (一)客观性 信息的客观性是指信息本源的物质性,是信息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客观实在。作为“消息”“资讯”“信号”“情报”的信息,以及以“数据”表现的信息,本质上都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产物,都源于物质。但是,就信息本身而言,信息不是物质本身,信息区别于物质的关键在于,信息是一种虚拟的、非物质的存在。信息的产生、传输和接受,即信息运动过程要依赖一定的物质载体,要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任何信息要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都依赖人脑去认识和处理。因此,从根本上讲,信息的本源是物质。譬如,“中国梦”,作为信息,其形式似乎是虚无的“梦”;但是,“中国梦”的内容和思想本源并不虚幻,恰恰是源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同样,“共产主义社会”,从信息视域分析,这是对未来社会高度文明的“理想”,似乎是虚物;但是,作为社会实践,共产主义元素具有客观存在性,经由社会群体的信仰,转化成为一种社会运动,*终会成为社会现实。物质世界中,无论是未被人们认识到的信息,还是已经被人们认识到的信息,其本源都是物质,离开物质的信息和离开信息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主、客观世界提供了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人们所认识到的信息世界本质上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网络空间,本质上是人类运用信息技术、借助物质资源建构的虚拟的空间。离开物质基础的虚拟空间和信息是不存在的。 (二)可感知性 信息的可感知性是指,信息能够被人脑或由人制造的智能机器感觉、处理的特性。信息的客观性是信息的可感知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能够被人认识和反映的。“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①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确证信息的可感知性。正如世界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一样,世界上只有还未被感知的信息,不存在不可感知的信息。信息的可感知性,体现了信息的主观形式。人以信息方式认识事物的过程本质上都是人的一种主观认识活动。“信息什么也不是,不过是人和对象的一种关系一一种信息关系,一种扩大了的反映和认识关系。”①虽然人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手段受到人和人类生命周期和技术的局限,每一个人和每一代人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信息感知和认识能力总会不断向前发展和提高。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客观世界不断被人以信息化方式加以认识和把握。基于此,人类就能够不断以虚拟实践的方式改造、利用客观物质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所谓“信息爆炸”,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可感知的信息爆炸性增长的结果。 (三)可创造性 信息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的显示,并不表明信息就等于物质。信息与物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信息可以被创造,而物质不能被创造。信息的可感知性为人们创造新的信息提供了可能。“人们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依赖客观世界,这种依赖决定了“人们在实践中不能创造和消灭物质,只能改变和创造物质的特定结构和秩序”③。这里的“物质的特定结构和秩序”,就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本质上,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不断地认识和把握物质运动规律,凭借已经科学认识到的“物质的特定结构和秩序”的显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信息,对物质进行满足人的利益的改造和利用过程。人们可以凭借的有效信息越多,产生的信息效用就越大;人们创造的有效新信息越多,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科学,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价值就越大。信息的可创造性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人类信息创造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人们认识主、客观世界发展规律、进而运用这些规律改造主、客观世界,使人类自身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
文化 文化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