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丛书-冯友兰评传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学大师丛书-冯友兰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冯友兰评传

作者:李中华

开 本:16开

书号ISBN:7805796769

定价:32.8

出版时间:2010-03-01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国学大师丛书-冯友兰评传 内容简介

《冯友兰评传》文字晓畅,持论公允。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冯友兰评传》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学大师丛书-冯友兰评传国学大师丛书-冯友兰评传 前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
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试以梁任公(启超)、章太炎(炳麟)、王静安(国维)、陈寅恪四家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术融会中西的学风。梁任公先生尝评论自己的学术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辈,……欲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盖固有之旧思想既根深蒂固,而外来之新思想又来源浅觳,汲而易竭。其支绌灭裂,固宜然矣。”(《清代学术概论》)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正表现了融合中西的倾向,不过梁氏对西学的了解不够深切而已。梁氏自称“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这未免过谦,事实上梁氏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诚如他自己所说“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氏虽未能提出自己的学说体系,但其影响是深巨的。他的许多学术史著作今日读之仍能受益。
章太炎先生在《蓟汉微言》中自述思想迁变之迹说:“少时治经,谨守朴学……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间,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这是讲他兼明华梵以及西哲之说。有清一代。汉宋之学争论不休,章氏加以评论云:“世故有疏通知远、好为玄谈者,亦有言理密察、实事求是者,及夫主静主敬、皆足澄心……苟外能利物,内以遣忧,亦各从其志尔!汉宋争执。焉用调人?喻以四民各勤其业,瑕衅何为而不息乎?”这是表示,章氏之学已超越了汉学和宋学了。太炎更自赞云:“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谓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太炎自负甚高,梁任公引此曾加评论云:“其所自述,殆非溢关。”章氏博通华梵及西哲之书,可谓超越前哲,但在哲学上建树亦不甚高,晚岁又回到朴学的道路上了。

国学大师丛书-冯友兰评传 目录

总序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
自序
英文提要
第1章传统的启蒙与时代的熏陶
1.1童年与家世
1.2新旧兼备的启蒙教育
1.3外部世界
1.4对逻辑的兴趣
1.5考进北京大学
1.6结婚

第2章莘莘学子天涯路
2.1五四的回响
2.2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激流中
2.3负笈西游——入哥大研究院
2.4崭露哲学家头角
2.5博士论文

第3章桃李之下自成蹊
3.1燕京大学
3.2任教清华
3.3游学欧洲
3.4西南联大
3.5迎接解放
3.6重返北大
3.7文革浩劫

第4章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4.1时代的课题
4.2经学时代与子学时代
4.3信古、疑古与释古
4.4陈寅恪、金岳霖的评价
4.5胡适的批评

第5章贞元六书及新理学体系
5.1民族战争与民族哲学
5.2照着讲与接着讲
5.3新理学的形上学
5.4共相先于殊相
5.5辨名析理与烘云托月

第6章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境界说
6.1人禽之别新辨——觉解与境界
6.2自然境界
6.3功利境界
6.4道德境界
6.5天地境界
6.6境界说之得失

第7章对东西文化之争的超越
7.1访问泰戈尔
7.2“文化意欲”说与“地域差异”论
7.3“文化古今”说与“时代差异”论
7.4“文化类型”说与“社会差异”论

第8章一部被译成十种语言的书
8.1《小史》与《简史》
8.2以哲学代宗教
8.3儒道互补
8.4对文化的普遍关切

第9章五十年代的一桩公案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传记 文学家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