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五四-百年中国思潮和人物
回首五四-百年中国思潮和人物作者:董德福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10075990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08-12-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回首五四-百年中国思潮和人物 本书特色
五四运动是个说不完的话题,它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既深且广;五四运动也是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任何解说似乎都难以概括它的全貌;五四运动更是一个十分敏感、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它与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从多个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思潮与人物进行反思,试图澄清学界对五四的种种误读,对重建新的五四观进行初步探索。
回首五四-百年中国思潮和人物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五四以来的思潮与人物进行反思,试图澄清学界对五四的种种误读,对重建新的五四观进行初步探索:五四运动有哪些成绩和缺陷?五四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五四与“文革”具有内在联系吗?中共五四革命话语系统是如何建立的?毛泽东对五四总司令陈独秀的评价为何前后竟然如此迥异?保守主义者如何通过批判五四、反思现代性来彰显自己的独特身份?他们是如何以反现代性的方式追求现代性?国民党为何要夸大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力?如何理解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钱穆、贺麟等对于五四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为什么说胡适是一位问题人物,也是研究五四绕不开的人物?保守的人说他太激进,激进的人又说他太保守;共产党批判他,国民党也不喜欢他;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是他的论敌,又是他的朋友。
回首五四-百年中国思潮和人物 目录
自序**章 五四运动的误读与重构
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二、五四是全盘性反传统吗
三、五四与“文革”关系甄别
四、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
五、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与话语重构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的五四话语确立与演进
一、中共早期领导人的五四观
二、瞿秋白:五四认知模式中革命话语的初步确立
三、毛泽东:对五四的官方解读
四、毛泽东与陈独秀:五四青年对五四总司令的评价
第三章 保守主义视野中的五四运动
一、现代新儒家的五四观批判
二、哲学视阈中的学衡派五四观
三、梁启超:五四功臣话五四
第四章 国民党人五四观的多元性
一、孙中山与五四运动关系辨正
二、朱执信:革命党理论家对五四的早期评估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蒋梦麟
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古今中西的矛盾及其化解
一、儒学的历史承续及未来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诉求
三、百年文化保守主义论衡
四、五四时期古今中西之争回眸
五、陈独秀与梁漱溟中西文化异同论
六、郭沫若五四时期“泛神论”思想的文化价值取向
第六章 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
一、新儒家“返本开新”论的实质
二、援生命哲学八儒的现代新儒学
三、梁漱溟生命化儒学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四、梁漱溟“新孔学”研究90年
五、梁漱溟与冯友兰人生哲学之比较
第七章 胡适与友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回首五四-百年中国思潮和人物 节选
**章 五四运动的误读与重构
近30年来,五四运动研究几成显学。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渐成趋势。在此背景下,五四运动研究突破了原来的条条框框,五四话语权的垄断被打破,呈现出百家争鸣、海内外联动的生动局面,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对深化中国现代史,特别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这些观点的提出者层次高,观点影响大,对今后的五四研究必将产生重要影响,特择其要综述如下。
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李泽厚在《走向未来》1986年创刊号上著文,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似乎永远得不到解脱。在李泽厚看来,启蒙与救亡是五四运动的两大主题,起初这两个主题是同步发展、相得益彰的,但一段时间后,民族危亡局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现实斗争,改变了启蒙与救亡的平行局面,*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被救亡的“头号主旋律”所淹没、中断、压倒。“启蒙与救亡(革命)的双重主题的关系在五四以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甚至在理论上也没有予以真正的探讨和足够的重视……终于带来了巨大的苦果。”李文涉及了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思想革新与社会改造、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并作出了在当时极具个性化的回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论,是20世纪80年代五四运动研究中的一个重量级研究成果,很自然地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持此论者大多认为,五四以后更为紧迫的政治救亡任务拦腰截断了启蒙的进程,使得五四思想启蒙半途而废。五四启蒙中断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新文化运动内部的主观原因,如新文化阵营内部左、中、右的分化,启蒙方向和重点的转移等,但更根本的是国际国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迅疾变动,使得新文化运动的大批主力被迫投身到实际政治斗争中去,从而大大削弱了思想启蒙的骨干力量。此后,现实的社会运动、政治浪潮、军事斗争此起彼伏,这就淹没了思想文化界刚刚掀起的微弱的启蒙努力。
历史 中国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