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科技(上下册)
中国传统科技(上下册)作者:周桂钿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4-7054-8 定价:138.00元(上下册) 出版时间:2016-06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星是怎么产生的,倒不是什么大问题。星究竟有什么作用?它们都象征什么?对人世间会产生什么影响?有什么联系?这是中国古人极为关注的问题。他们长期坚持观测,都希望发现星象与人事的相关变化,什么星象象征灾祸,什么星象意味着福佑。许多人去专门研究这些问题,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叫占星术。
占星术是怎么研究星象的呢?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设想所未知的事物。古人研究天文,首先认为天上有一个神灵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跟人世间一样有贫富贵贱之分,有吉凶祸福之象。实际上是按人间社会来描绘天上社会,然后倒过来,认为人间社会只是天上社会的投影。例如,人间有善于驾车的人叫王梁、造父,然后有人将天上的某星叫王梁、某星叫造父[7]。后人却以为,人间善于驾车的人是禀受了这些星所施放出来的星气而生,因此先天就有善于驾车的气质。同样道理,他们按人间社会来描述上天社会以后,又说人间社会是与上天社会相应的,天上有什么星,地上便有什么人,天上有天皇大帝,地上有皇帝,如此等等。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有过具体的论述,东汉哲学家王充则从哲学上进行概括,形成系统的星气说。他说:“国命系于众星,列宿吉凶,国有祸福;众星推移,人有盛衰。……众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贵象则富贵,得贫贱象则贫贱,故曰‘在天’。在天如何?天有百官,有众星。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故天有百官,天有众星,地有万民,五帝、三王之精。天有王梁、造父,人亦有之,禀受其气,故巧于御。”[8]既然天上星象跟地上人事一一相应,而且地上是随天上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种思想,人们就可以通过对天文的观测而预知人间的祸福。因此,历代统治者极端重视天文的观测,形成占星术迷信。占星术花费了古人极大的劳动力。这是方向错误的研究。由于这种错误,造成历史上惊人的浪费。只要翻开《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以及后代关于天文方面的著述,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无用功。在这巨大的浪费中,产生了一种副产品,即记录天象,为后代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可贵的资料。在应用方面,制订了日益精确的历法。我们研究古人的占星术,主要是要从他们的失误中吸取教训。
一、北极星与北斗星
中国古人看到满天的星辰都整齐地从东向西运行,只有北极星不动,似乎其他星都围绕着它旋转。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说:“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就指北极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这样,北极星在天上就处于特殊的位置了,它是天的中央。当中国进入封建中央集权制以后,人们就把人世间以君主皇帝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也附会到天上去。于是,“天有北辰,众星环拱。天帝威神,尊之以耀魄,配之以勾陈,有四辅之上相,有三公之近臣……。”[9]在北极星周围就是皇城,中间有天皇大帝,周围有三公、太子,有正妃、后宫。外面还有藩臣保卫。《史记》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10]《文耀钩》说:“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11]天极星,就是北极星,就是天上大帝即太一神所常居的地方。太一,又叫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贵的,所以也就是天帝。太一是天帝,他居住的是紫宫,是发号施令的地方[12],因此,紫宫就成了主宰天神运动的中心。这样,地上的皇帝把自己居住的地方也叫“紫禁城”,表明中央集权的所在。孔子说北极星不动,以后世代相传,人们都信以为真。但是,古代细心的天文学家在认真观测过程中发现,北极星不是真正不动的,而是有微小的运动。《隋书·天文志上》载:“天运无穷,三光迭曜,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贾逵、张衡、蔡邕、王蕃、陆绩,皆以北极纽星为枢,是不动处也,祖暅以仪准候不动处,在纽星之末,犹一度有余。”[13]古人认为北极有五颗星,其中纽星是天的枢纽,是不动的,这就是北极星。祖冲之的儿子祖暅用仪器观测北天不动的地方,是在纽星外面一度多的地方。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见解。为了验证祖暅说法的正确性,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主持天文工作时进行了实测。他用一个长窥管来观察极星,初夜时,极星在窥管中,过一会儿再从窥管中观察,看不见极星,极星跑在管外去了。从此他认识到窥管小不能容纳极星运转的轨迹。他就逐渐扩大窥管来观察。经过三个月时间,才使极星在窥管内旋转,一直都能看到。最后得出结论,天极不动处远离极星还有三度多。他还将观测情况画下来,初夜、中夜、后夜各画一图,共画二百多图,才搞清这一问题。后来,他使极星每夜都沿着窥管边缘之内旋转,“夜夜不差”[14]。
过去许多天文学家都沿袭传统的错误,祖暅和沈括通过实际观测而发现新的现象。这可以说是实践出真知。但是,实践出真知远不是这么简单的。上面谈到,祖暅发现,北极不动处离纽星一度有余。沈括观测的结果,却是“天极不动处远极星犹三度有余”。他们使用的度都是一样的,把周天划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他们又都是用仪器观测的,没有眼睛的错觉问题。仪器虽然不太精密,既然都能观测到不及一度的“有余”,那就不致于相差两度。这是谁的错呢?真理何在?真理不是一次实践所能产生,所能检验出来的。经过反复实践,积累大量资料,再经过思维的加工,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才是真理。而真理还要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是正圆球形的。赤道半径(6,378公里)比极半径(6,357公里)约长21公里。太阳、月球和行星对地球各部分作用力不平衡,使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发生极为缓慢的变化。地球自转轴的北极所指的恒星天的位置也在不断移动,移动一周约需25,800年。也就是说,人们所看到的北极不动处是常动的,不是固定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不是过去的北极,今后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大约再过六千年,北极就会移到造父星,造父星成了那时的北极星。过一万两千年左右,北极移到织女星附近,那时的北极星就是织女星。由于以上这种原因,祖暅和沈括相隔五百多年,观测结果不一致是正常的现象,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应该说都是基本正确的。如果只相信一个人、一个时代、一种实践,而否定与此不一致的任何结论,那么,虽说也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却是一种狭隘的片面性,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它是以客观事物不变化为思想基础的。古人对北极不动处的观测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社科图书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二战”后国际学校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下一篇:明代藏书家徐惟起研究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